台南米糕:每樣食材獨立製作,食用前再裝成小碗【小吃原產地。vol.6】

為什麼在米糕前面加上台南兩個字呢?是因為台南米糕與一般地區所認知的米糕不同,可以單獨吃不同食材的調味,一起吃又是另一個味。

台南有一種糯米淋上肉燥的小吃就叫米糕,卻與台灣人認知的米糕長得完全不同,從外表看甚至就像台南肉燥飯。不過在當地卻不是當成正餐享用,而是屬於餐與餐之間所吃的小食,目的是止餓,並非吃飽。因此,在台南的米糕不能點大碗的,台南米糕是吃巧的食物。

如同字面所述,台南米糕是源自台南的美食,它的發明確實屬於台灣本地。在1927年,15歲的台南人蔡戊己看見了嘉義一家賣小碗的油飯,使他靈機一動,把油飯所需要的食材分開製作,然後裝成小碗,形成了現在的台南米糕,其米糕最大的特色,從食材、擺盤到吃法都要講究,在過程中展露出一種動態的藝術。而這家店正是在石精臼點心城的蔡家米糕,它最早是開在民族路廣安宮前,後來搬到赤崁樓旁,已經默默地經營將近百年。

所謂的「先分開再盛裝」就是每樣食材都要先分開製作,食用前再裝成一碗。

首先是糯米。製作台南米糕的糯米只能泡水三、四十分鐘,由於糯米比一般食米所含的支鏈澱粉值高,如果是煮台南米糕,需要Q彈的米粒口感,而泡水太久,其水分會透過縫隙,進到糯米的內層,使得中心部分的胚乳融化,雖然可以縮短烹飪時間,但成品也會變得更加軟糯。另外,炊蒸後的糯米如何保存也至關重要。台南米糕追求不保溫,何謂不保溫呢?就是不以微火保持熱度,而是移入木桶,蓋上濕布保存水分。這樣的作法食用到的糯米,無論香氣、口感,都最為完美,也最像剛起鍋的樣子。

無名米糕120214 2

其次,是淋上的肉燥。現在大家對米糕上的肉燥的廣泛認知,是肉燥飯的肉燥,而以滷汁來說,後者以攪拌白飯為前提,烹製出來的滷汁,不會太黏稠,顏色也較淺;如果是配著糯米為條件,做台南米糕的滷汁必須有一定稠度,還有漂亮的光澤。

第三,是配角魚鬆。由於台南是虱目魚的養殖產地,以前的魚鬆是100%虱目魚手工炒製,成品輕爽細鬆,現在賣的多是以50%豆粉加50%虱目魚的濕黏版本,不過有一家叫「好農家米糕」的老店,仍然維持手炒的好品質,相當值得品嚐。

雖然現代人視米糕為正餐,不過以前的台南米糕是當「點心」在吃的,是下午以後才供應的料理,目的是止餓,並非吃飽。因此,對台南人來說,台南米糕不能大碗,台南米糕是吃巧的小吃。

無名米糕120211

說到米糕,北部人認為米糕就是油飯,是將糯米煮熟,再和食材翻炒均勻,保有米粒Q度;台中人吃的是筒仔米糕(註1),料理大致相同但多了一個步驟:「炊蒸」,透過蒸氣的熱循環,可以使飯與醬的味道更加融合。

筒仔米糕的紀錄是這樣的:1993年,一名木工師傅-王塔,製作出第一碗筒仔米糕之後,開始了清水開枝散米糕的時代,做法是,將圓糯米煮熟裝進放有滷五花肉的小鋁筒裡再次炊蒸,利用在地產物蚵乾,製作台中筒仔米糕。

而台南米糕的做法本身就不一樣,因此不會只有一種味道,可以單獨吃不同食材的調味,一起吃又是另一個味。

註1:盛米糕的容器從前是竹子做的筒子,因此被稱為「筒仔」。到了現代,不易清洗的竹筒,逐漸發展出以筒狀為雛形的陶筒、鐵筒、鋁筒。不過,相較鐵筒、鋁筒的不透氣,竹筒、陶筒在蒸煮的過程可排出水氣,給予糯米彈牙的口感。

好農家米糕120906

米糕的歷史悠久,但說到何時有,卻是不得而知。西漢時的楊雄,其《方言》一書記載:「餌(註2)謂之餻,或謂之餈……或謂之餣,或謂之䬧。」由此可見,漢朝已有『餻』的稱謂,不過當時的“餻”字尚未成熟,語言量並不大,到唐朝為止,仍以“餌”、“餈”、“糗”、“糍”代表古代糕點,要到後來,確定“糕”為規範字,才漸漸地以糕字形容香噴噴的糕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有出現代表糯米食品的『餻』,同為米糕的起源留下痕跡。

米糕可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由整粒的秈糯(註3)經過蒸或煮後所製成的餐點;一種是將梗糯(註4)磨成粉為原料所製成的“糕”點。根據公元六世紀的《食次》記載,糯米蒸熟之後,趁熱舂成米咨,曬乾油炸,裹上糖即可食用,這是糯米為原料的最早食譜。而“以粉製糕”這種料理在歷史上也出現得很早,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就有。《齊民要術》說:「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以棗、栗肉上下著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北魏賈思勰詮釋了糯米粉過篩,加水和蜜蒸熟製成的糕點。不過,現在說到米糕指的都是前者,後者有著自己的專屬名稱,像是白糖糕、馬來糕、鬆糕等。

註2:麵粉所製成的糕點食品。
註3:又稱「長糯」,米粒瘦長,熱食Q彈,冷後偏硬,多用來做油飯、粽子。
註4:又稱「圓糯」,米粒圓短,冷熱均為軟黏的口感,多用來做湯圓、年糕。

台南米糕在盛裝時是很有意思的——拱著瓷碗的手指,專注的眼睛,讓人聯想到一個欣賞美好的鑑賞家。竹子做的爪狀匙,是一個探勘挖掘如怪手般的器具,專門挑鬆的糯米使口感更加Q彈。台南米糕的滷汁顏色比肉燥飯的滷汁深黑,攀爬在幼白的糯米小山。魚鬆是輕鬆排列,和小黃瓜片形成對比。

好農家米糕120905

台南人對吃米糕如此執著,甚至還有五大步驟:

一、吃台南米糕時,要先聞一聞肉燥的香氣,吃進去的第一口,要是油脂盡散的三層肉丁。

二、在充滿油香的口中,用舌頭抿一下魚鬆的品質,酥鬆乾爽有加分。

三、抿魚鬆時要保留一些香味,配著糯米的Q彈咬勁。

四、像吃西餐上主餐前用醋飲解味般,吃兩三片的醃小黃瓜。

五、最後用夾取的方式,小口小口入嘴品味,重新感受糯米、肉丁和魚鬆結合的巧妙。

好農家米糕120907

不過說實在的,以食物的樣貌來說,確實有把米糕當成肉燥飯吃的誤解,但以攪拌的動作來說,以糯米為底的米糕和以白飯為底的肉燥飯,攪拌米糕是需要花力氣的,倒不如一口一口地吃就好。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小吃原產地

富饒的自然物產、獨特的地貌氣候、精彩的民族融合,這些複雜多元的不同面貌,造就了台灣小吃文化。《小吃原產地》秉持“產地美食”的概念,經由一篇深文紀錄一道小吃的方式,展示台灣各地的獨特食材、烹調秘密以及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突出“豐富飲食”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