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雜菜湯:單獨完成七道菜,結合成一道新菜【小吃原產地。vol.4】

「雜菜」的料理技術是「調」,自然不只是把七道菜融合這麼簡單。事實上,一份理想的雜菜湯,濃縮著一個總鋪師的飲食經驗。

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這道夾雜著喜氣、人情味與凝聚力的雜菜湯,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辦桌菜,是聚集了各種不同食材的鍋物,與佛跳牆很類似,但卻更考驗功力。

DSCF9272-2

▋台灣的辦桌菜

辦桌一詞最早出現於一九〇二年《臺灣慣習紀事》張宴稱「辦桌」這句話,指的是「『辦』理一『桌』豐盛大方的菜宴客」,而最早的辦桌,被稱為備桌或辦酒食。

春秋戰國時代的《禮記》,被視為是歷史上最早提到宴席禮儀的文獻,裡頭就出現了對宴客座位的排定與餐具、上菜時的禮節、菜餚的擺設位置到迎送賓客的禮數等,都是針對「禮」字所記載的明確規定,本意是主人對賓客的重視。不過當時有權力宴客的人只能是天子與貴族們。

宋朝則是中國歷史上宴客的開放時期,發展出包辦筵席的「司局」,從北宋時期的「四司人」:帳設司(搭棚子)、茶酒司(飲品)、廚司(師傅)、台盤司(碗盤),直到南宋之後開始細分「四司六局」,增加果子局、蜜餞局、蔬菜局、香藥局、油燈局、排辦局等,被認為是最早的辦桌型態。

一直到清領時期,受到福建、廣州人的移民熱潮,台灣才開始有了辦桌,當時以福建菜為基礎,融合了日治時期的日本菜、酒家菜和戰後的外省料理。

按照經濟能力,產生不同的上、中、下等級之分,其分法按照總鋪師的辦伙價位、主人提供的食材和人力多寡來分,雖然辦桌菜分成不同等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各地都一定會有所謂的「雜菜湯」,藏滿了人情味,屬於台灣本地的特色辦桌菜。

DSCF8926

▋什麼是雜菜湯?

雜菜也寫作什菜,指的是七道菜結合在一起,味道互相幫襯的再煮物,是先把喜宴前的料理預留起來,喜宴後由總舖師「結」合做二次調味,也就是滿滿的食材的意思。

雜菜

這七道菜分別為:以扁魚煸香輔以桶筍酸勁的「紅燒羹」;將厚達十公分的豬五花肉先炸後滷三小時的「封肉」;將大骨、豬頰骨或雞羊骨一起熬煮五、六個小時的高湯,加入白蘿蔔、豬肚、鵪鶉蛋、香菇、干貝等高檔乾貨的「白蘿蔔豬肚湯」;用靈魂食材酸菜葉配上排骨、筍乾絲、高麗菜葉的「酸菜筍絲排骨湯」;以香菇、紅蘿蔔、黑木耳、筍絲、金針五種食材配以五印醋和糖調味,再與整尾魚一起燴煮的「五柳枝」;加了香菇、豬肚片、肉絲、蒜酒有別於一般白菜滷的「扁魚白菜滷」以及使用各種魚漿製作而成的「魚丸湯」,自然發酵的酸味又廣納多種食材,即是雜菜湯的原型。

「雜菜」的料理技術是「調」,自然不只是把七道菜融合這麼簡單。事實上,一份理想的雜菜湯,濃縮著一個總鋪師的飲食經驗,不同的溫度與不同的菜餚結合在一起,容易走味且酸壞,因此要如何在七道菜的各要素間取得平衡,結合後能有剛剛好的豐富,紮實醇厚的層次,吃起來不油不膩,便是總鋪師對雜菜湯的經驗值了。

▋誤會大了的謠言

DSCF9249

雜菜湯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可能是把殘羹剩菜混在一起,無法端上桌的東西。雖然它是源自台灣辦桌文化的「不上桌的辦桌菜」,卻不是大家所想像的剩菜。正確來說,它是一道全新料理。

由於早期辦桌的基本原則,主人只會支付酬金給總鋪師,其他宴客需要的場地、桌椅、鍋碗瓢盆與洗菜、挑菜、切菜、端盤子等人力,依靠的是左右鄰舍的同心協力,有桌子的搬桌、有柴火的燒柴,屬於一家辦桌、全村動員的互助形式。

因而在有來有往的禮儀之間,開始流行起「還菜尾」的動作,也就是台灣的還菜尾習俗,通常會由主人請總鋪師將七道菜品額外多做幾份,等到宴席結束後,結合成一道新菜,再分送給所有鄰居,除了補充熱量之外,大家圍在一起吃雜菜所產生的親密感和歡樂性,非常有人情味,也象徵著主人家最真摯實際的謝意。

至今的雜菜湯做法,已經不是單獨煮好各種食材再結合成一道料理,而是把新鮮食材煮好成一鍋,發展出不同口味的雜菜湯。

▋雜菜湯如何吃、哪裡吃?

雜菜湯吃的是豐盛的味道,配的是一碗白飯。

要試試雜菜湯,我們推薦先從35年歷史的「美惠鹹水雞」開始,非常接近雜菜湯的原型,將自然發酵的酸味和食材結合的恰到好處,一碗就有封肉、排骨、扁魚、鵪鶉蛋、魚丸、豬肚、豬大腸、白蘿蔔、高麗菜、筍絲乾、黑木耳等豐富食材,是高雄媽媽們最愛買回家的配菜!

雜菜湯

最早期的台灣辦桌,除了主人特別邀請的客人,即是左右鄰舍共襄盛舉,演變至今形成了一條龍包辦的台灣餐飲產業,也衍生出兩個重大改變:一是喜宴之後的雜菜湯消失了,沒有左右鄰舍幫忙的場景,想當然也就沒有雜菜湯的必要性,第二是雜菜湯成為高雄小吃限定,在高雄做雜菜的店家,都很追求做自己的口味,無論是新鮮程度或食材的多樣性,都有一套自己的配方,也因爲做雜菜的複雜性和長時間的熬煮費時,出了南部,就比較少見了。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小吃原產地

富饒的自然物產、獨特的地貌氣候、精彩的民族融合,這些複雜多元的不同面貌,造就了台灣小吃文化。《小吃原產地》秉持“產地美食”的概念,經由一篇深文紀錄一道小吃的方式,展示台灣各地的獨特食材、烹調秘密以及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突出“豐富飲食”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