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雙城單車路線》早上舊城出發,中午灣子內休息,下午抵達新城

以鳳山縣舊城東門為起點,走東門路到凹子底,跨過七孔橋進入三民區,經灣仔內、寶珠溝、獅頭、赤山聚落,從文衡路抵達鳳山縣新城北門。


高雄是單車旅行的熱門首選,這篇文章要帶大家走一條源於清代的「大路」雙城古道,以古地名聚落為介紹,一次漫遊在穀倉之地「凹子底」、競馬場「灣仔內」、百年粿莊「赤山」等舊時聚落,感受過去與現代之間的街道風景,想深遊高雄,路線照著走就對了!

2H4A2675

▋什麼是雙城古道?

1722年(康熙61年)鳳山縣縣城(註1)建於興隆庄埤仔頭(今左營),1786年(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後遷到了大竹里下埤頭街(今鳳山),為了區分兩城,故將原縣城稱為鳳山縣舊城和新的鳳山縣新城。

當時新、舊城有很多人居住,官員必須兩地辦公的情況下,出現了從鳳山縣舊城到鳳山縣新城的直達通路,即是高雄地區流傳的雙城古道。

註1:清代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的鳳山縣縣治。
DSCF8042

雙城古道,是為了貿易而開通的,古道全長約13公里,主要有3條路線:大路、小路、南路。

大路是最廣為人知的一條古道,是傳聞中的「鳳山雙城古道」,也是這篇的單車路線:以鳳山縣舊城東門為起點,走東門路到凹子底,跨過七孔橋進入三民區,經灣仔內、寶珠溝、獅頭、赤山聚落,從文衡路抵達鳳山縣新城北門。

小路則是現存古道最完整的一條路線,始於鳳山縣舊城北門埤仔頭聚落,從蓮池潭接新庄仔路,進入三民區,經山仔頭聚落到鳳山區,從文衡路抵達鳳山縣新城北門。而南路基本上已經消失。

▋深遊必玩!高雄古地名之旅!

雙城單車路線1

► 一日雙城古道路線(約14公里60分鐘)

鳳山縣舊城東門東門路凹子底:明誠二路546巷(重劃區中的古道)、太華街54巷(都會區中的古道)→七孔橋:自由橋→灣仔內:灣興街(工業區中的古道)、民族一路312巷、建興路→寶珠溝:寶安街→獅頭:九如一路214巷22弄(國道一號前的古道)、陽明路43巷、建國路三段365巷(文福兒童公園)、福德廟→赤山:赤山文殿街、文衡路、協和路與中正路交叉口(鳳山縣新城外北門)→鳳山縣新城北門

▋雙城古道之起點:埤仔頭-鳳山縣舊城東門

2H4A2882

埤仔頭(註2),在明鄭時期是重要聚落,到了清代,成為鳳山縣縣城,歷時105年。

註2:埤又作「陂」,指的是用來農田灌溉的蓄水池沼,包括現在的埤東、埤西、埤北及部分崇實地區。

凹子底-七孔橋(左營區)

► 繁華穀倉之地「凹子底」

凹子底古稱「漯仔底」,為清代的興隆庄聚落,自明鄭時期就開始開墾農田,栽種稻米、蕃薯、甘蔗等農作歷史。除了生產稻米,也是三塊厝街與埤仔頭街兩大商街的交通要道,有稻米、甘蔗、木材等貿易歷史,到了日治時期,土地資源缺乏,農作漸漸消失,發展至今,周邊有捷運、百貨公司、高級住宅,成為高雄地區的商業重心。

在凹子底可以找到三條舊古道:瑞豐夜市裡的東門路、明誠二路546巷和太華街54巷,踩點完三條古道之後,可以到凹子底森林公園小憩一下。

► 感受落羽松和四季花海!「凹子底森林公園」

如果走雙城古道,請務必在凹子底森林公園停留片刻,四季開花的灌木及喬木,沈浸在花海中的森林之地,絕對會讓你大喊「超級美」!

10公頃的廣大面積,設置木橋步道和寬廣大草原,是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在地人喜愛的賞花景點,到了秋天還能欣賞落羽松!

► 通往雙城的重要橋樑「七孔橋」

七孔橋又名「七吼橋」,作為愛河的第一座石橋,建於鳳山縣新城之後的時間,為了方便人們往來而建造。原本的造橋材料是咾咕石和石灰砌合而成,並為方便當時的舢舨通行,橋墩與橋墩之留有一定空間,以整座橋的長度為定,剛好有七個孔道,因而得名。

後來,整治愛河時拆除改為現代的水泥橋,更名為「自由橋」,雖然橋身結構做了改變,依然是連接新舊兩城的重要橋樑。

灣仔內-寶珠溝(三民區)

► 昭和競馬場「灣仔內」

昭和3年(1928年)的日治時期,台北開始了全台灣第一場商業型競馬賽,以周長400公尺、寬13公尺的賽道舉行,此後,便盛行於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為當時台灣高等學校學生十分喜愛的運動。

高雄競馬場始於昭和6年(1931年)秋季,最早在苓雅寮的海軍要地,大約兩季賽制之後,在昭和7年(1932年)轉至入船町五丁目(今日的大成街和大義街之間),也只舉辦了五季,而又改到前金一帶,持續舉辦到昭和13年(1938年),最後的最後,選在灣仔內進行季賽,一直到昭和19年(1944年),在《臺灣日日新報》才慢慢消失高雄競馬賽制的報導。

如今的灣仔內(註3)存留四條舊古道:灣興街39巷(工業區中的古道)、民族一路312巷、灣中街、原和春影城建興路,自古至今一直是美食聚集地,當時人們在走雙城古道路線時,都會在灣仔內休息吃飯,我們同時也規劃了一條建興路美食攻略,提供單車迷一個休息好點。

・延伸閱讀:高雄・建興路|一日市場美食5選:巷口神級油飯、懷舊系鹹冰棒、香酥蔥肉燒餅必吃!

註3:在台灣,凡有「灣」、「港」、「洋」字的古地名,都指地區僅有一方位是開闊的平地,其於三個方位皆為河流,而「灣仔內」之古地名源自於當地的西、南、北三面被河流包圍,分別是愛河上游、寶珠溝、愛河近明誠路,位於今日民族路、建工路、大順路所夾之三角地帶。

► 愛河主要支流「寶珠溝」

「寶珠溝」的古地名由來,有一傳說是映照於陽光下的水面泛著亮光,猶如水底藏著珍珠般的寶藏;第二種說法則是寶珠溝為清代灌溉農田的重要渠道,因為附近有水利工程「寶珠陂」,能用來蓄積水道溝渠的流水和調節雨季水量的優勢,一年四季均有水圳可用,於是將寶珠溝視為珍寶得名。

寶珠溝是一條寬又大的大圳溝,流域範圍從覺民路到十全路,流經同盟一路,在三民一號與愛河主流匯合,是愛河北流的南源末梢,留存一條古道:寶安街

獅頭-赤山(鳳山區)

► 最初的赤山庄「獅頭」

原本的獅頭,是隸屬於赤山庄的,也是赤山聚落之一,後來,在1920年(大正九年),將原赤山庄改成「赤山」大區和「獅頭」小區,如今是指三民區的寶獅、寶國、寶華、寶民與寶興等里一帶的通稱。

今日的獅頭共有四條古道:九如一路214巷22弄(國道一號前的古道)、陽明路43巷、建國路三段365巷(文福兒童公園)、建國路三段365巷旁之土地公廟-福德廟。

► 百年歷史的粿莊「赤山」

赤山的代名詞是「粿食文化」,也就是常見的紅龜粿、黑糖粿、發粿、芋粿、甜粿、粉粿等糯米製品的文化,是今日的鳳山文山、文英、文華、文德、文殿、文福等六里行政區。

清代時期,赤山聚落會透過半年一季的稻收農閒時期,以糯米為原料,變化出不同口味的特色點心,再用扁擔挑到市場、廟口販售,當時每三戶即有一戶做粿,因此發展出赤山粿的高雄名號,至今已達百餘年歷史,完整保留傳統粿食點心的技術與堅持。

今日的赤山留存四條古道:赤山文殿街、文衡路、協和路與中正路交叉口(外北門壕溝),若想買到傳統的赤山粿,推薦鳳松路「尤家赤山粿」每日製作超過20種的粿製品,軟綿香甜,將近失傳的古早味。

銅板價隨便買隨便好吃的「尤家赤山粿」

DSCF8668
DSCF8670
DSCF8674

▋雙城古道之終點:下埤頭-鳳山縣新城北門

下埤頭為今日的鳳山古地名,由於位在「柴頭埤」附近而取名「埤頭」,在1714年(乾隆53年)發生了林爽文事件後,成為了鳳山縣新城,而左營的埤仔頭,改為鳳山縣舊城,也是今日的「左營舊城、鳳山新城」。

▋結語-玩台灣文化最快的一條路

這次的雙城古道路線,循著清代的鳳山縣舊城到鳳山縣新城之「大路」古道,規劃了森林花海、粿食點心、建興美食、傳統廟宇等旅遊路線,走完一日新城和一日舊城之後,再接一條雙城路線,基本上就認識高雄市區一大半了。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