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舊城城池攻略|城池是什麼?東門叫鳳儀門、南門又稱啟文門,到底城門有幾種名稱?

左營舊城是一個建造於1722年和1826年之間的城池,屬於一種防禦式建築,它座落於臺灣高雄的左營區,並於1985年列為國定古蹟名單。它不僅在高雄而且是在臺灣全島算是為數不多碩果僅存相當完整的城池。這個城池的所在地於2016年開啟見城計畫,在2023年成為一個文化之地,你能在那裡發現三座城門遺跡、一條護城河、一座見城館和縫合大小龜山的見城之道

見城館 東門123017
見城館的模型展台。在見城館有四座土城及石城所建構起來的左營舊城完整模型。

所謂的「城池」,可以說是以「城」牆和護城河為「池」所圍起的古代城市空間,特點是牆高且硬、河寬又深,不但需要抵禦敵人入侵、保護城內人民安全,甚至不能被攻破城門。誕生於冷兵器時代的中國與韓國等東亞國家,屬於一種軍事防禦建設。

一座標準的城池設施,主要有三個部分:城門、城牆及護城河。

「城門」又名戰門,就是參與戰事、進出城的人與馬車的主要通道,也是通信、傳遞消息的重要地點。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都必須經過城門,城門是城池的必須設施。在冷兵器時代,如果破門的話,等於有了基地和堡壘,相當於佔領了城池。因此守住城門,自古以來是守城將領的重要之事。

那麼,一座城池需要幾座城門呢?其實,那和行政區域及範圍大小有關。以基本防禦來說,一座城池的城門會開四門,在東、西、南、北各有一門。而城門主要是由「城門座」、「城門樓」、「城門洞」、「城門額」四個部分組成。而城門額,自古有著內外之分,內門額主要以東西南北方位命名,方便城內的人辨別位置;外門額是進城的門面,分別具有特殊含義之外,也是混淆敵人方向。

  • 2H4A2661
  • 南門
  • 左營舊城123002
城門010606 2
城門洞分為城內大、城外小,用於防禦。

「城牆」是沿著城門兩側增建,屬於一座城池的防禦線和界定範圍。古代城牆有幾個重要結構,第一,是用於躲藏敵人利箭與石塊的『雉堞』,又稱垛牆,牆高必須擋住人的身高,其中間開有『垛孔』,讓士兵能窺視戰情,再於旁側射擊;沿著『踏道門』的階梯可登上城牆,城牆的表面鋪道稱『馬道』,是古代騎馬巡邏或馬車運兵、糧草及武器的道路,因此以紅磚為材料鋪面平坦,保證運輸順利;『砲台』設置在兩座城門及城牆之間。

「護城河」是隨著城牆環繞整座城池的主要水道,兼具防禦和灌溉功能,設有『水關』,用於連通水源及排水。

  • 城門010615
  • 城門010617
  • 城門010605

左營舊城的雛形,是源自1722年朱一貴事件後的土城。清領時期,臺灣的行政區域分成一府三縣:臺灣府、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建縣有縣城,臺灣縣位於臺灣府城(今台南市)、諸羅縣選在諸羅山(今嘉義市)、鳳山縣則是興隆庄(今左營區),附近有萬丹港,左倚龜山、右聯蛇山,防守容易。

1684年的時候,清將軍施琅消滅明鄭攻下臺灣,臺灣由於其土地豐饒、山海優勢,成了清朝版圖的一塊統治。而作為反清勢力的臺灣基地,這裡聚集了大量的反清居民。清政府為了治安問題,常常任由官史欺壓台灣,有貪污、庇縱、仗權、開賭等消極式統治態度。當時台灣居民既是高喊反清口號、又集體武力抗爭,大小民變事件高達上百次,俗稱「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當時,高雄內門鄉一個名叫朱一貴的養鴨大王發起「反清復明」的革命旗號,也就是臺灣三大民變之一的「朱一貴事件」,在1721年攻下鳳山縣縣城,使得原本的竹城變得殘破不堪,後來為了強化統治,1722年以土埆建築了臺灣第一座土城,其原材料為版築夯土牆,在東、西、南、北方各建一座土城;城門樓的屋脊為一條龍脊屋頂;城牆一邊跨越龜山的東北方,一邊跨越蛇山的西南方。整個城周長八百一十丈、城高一丈三尺,護城河寬一丈、深八尺。

後來,由於清政府依舊欺壓,人們為了生活不斷爭戰,一直到1786年一月,與官府的大型抗爭再度開打,發生了長達一年的「林爽文事件」,也讓官員決心蓋起石城。由於土城時期的龜山有一部分在城外,使抗爭者利用登山俯瞰城內動向,並順山入城,製造大小動亂,因此石城規劃以圍繞整個龜山為目標,捨棄蛇山,形成著名的「圍龜放蛇」之說。

左營石城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名為鳳儀門、奠海門、啟文門和拱辰門,每座城門座約寬17公尺、深9公尺,其材料分為城門洞的內壁結構的花崗石條,其城門壁體以壽山的咾咕石疊砌、內部填土而成。每個城門上的外城牆均有九個“雉堞”,寬148公分、長157公分、厚43公分;城門樓的屋脊為三川脊屋頂。整個城周長達一千兩百二十四丈(約四公里),成為台灣第二座石城。

不過為什麼叫左營-舊城呢?是因為打造石城的期間,官員們就在下埤頭(今鳳山)臨時辦公。當時的下埤頭,是一個繁華、有趣,而且放眼望去盡是熱鬧的街道。見此景象,官員不願搬回冷清的興隆庄,因此才將蓋好的左營石城叫舊城,在下埤頭再蓋一座城池,鳳山石城就叫新城。

如今的「左營舊城」,是指東門、南門、北門的城門,包含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以及西門城牆殘跡,一同被登錄為國定古蹟,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池。

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左營舊城保存至今的城池遺跡。

首先,我們來看東門。東門不只是一座城門,還是通往鳳山新城北門的出入口,今稱「鳳山雙城古道」。自古以來東門是城池的四門之首,也是台灣地區保存狀況較為良好的城門遺跡,具有一座完整砲座、一處水關遺跡、一條護城河,以及500多公尺的城牆馬道,非常適合考古之旅。

東門的外門額,名「鳳儀門」,源自當時從東南方看出去的風景,可以眺望鳳山丘陵,大多人稱“鳳”為百鳥之王,而且是一種吉祥鳥,並且鳳又都出現於東方,因此取名為鳳儀門,有著國運昌隆、風調雨順的意思。

  • 城門010604
  • 見城館 東門123002
  • 2H4A2675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南門吧。南門是沒有城牆的城門,也是三座城門中唯一有城門樓的城門。由於南方代表主文運,從前的考生皆由此門出入,意為開啟文人,因此南門又稱「啟文門」。

在1919年興建左營大路之後,便將南門左右城牆拆除改為通往5條大路的圓環:左營大路、城峰路、中華一路、啟文路、鼓山三路,提供一個360度眺望南門的奇妙景觀。不過當時城門樓已經消失,僅僅保留城門洞。後來,民國50年重建城門樓,屋頂從原本「三川脊」改為「歇山頂」形式,並將雉堞上的九個垛孔改成七個垛孔,打造現在的階梯、雉堞和部分牆面的城門樓。

  • 2H4A2660
  • 見城館 南門123018
  • 2H4A2652

北門名「拱辰」,其中的拱是拱衛的意思,辰代表尊貴的星辰,是左營人最常出入的城門,以勝利路為主道,緊鄰熱鬧的埤子頭街,並與蓮池潭畔相近,雖然東門是最具地位的,但是在所有城門中,北門卻是與生活最緊密相連。

北門的必看重點,就是進城前的一對「泥塑彩繪門神」,北門會有門神,是因為這個地方朝北的店仔頂曾經是葬場、練兵場和刑場的所在地,尤其北方的風水,更有不祥之意,因此建造一對門神,祈求人民出入安全,富有歷史含義,也是台灣古城門中難得一見的特色景觀。

除了門神之外,國家一級古蹟「鎮福社」及廟前的「拱辰井」(註)地下古蹟都是值得一看。

註:位於拱辰門而得名,為過去左營埤仔頭街聚落的重要水井。今日位於勝利路與埤仔頭街交叉口的交通要道,現已成為斑馬線,用黑色鐵蓋鑄有字樣「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留存歷史。

  • 城門010613
  • 城門010616
  • 見城館123003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