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60年代特殊的「眷村」文化:台灣為何有那麼多村子?《眷村三部曲》vol.1

說到與「眷村」有關的台劇,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都是在憲光二村所拍攝的「光陰的故事」。其故事背景設定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的台灣眷村,由河南省的孫家、河北省的陶家、哈爾濱的張家等不同家庭所交織出的動人故事,因為內容是以真正在眷村長大的外省人才知道的故事及青春記憶為藍本,於2008年上映就轟動整個台灣,至今是台灣連續劇經典且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再見捌捌陸010612
高雄鳳山的眷村分佈。

那麼,在台灣經常聽到的眷村是什麼呢?外省人和本省人又有什麼區別?讓我們先從國共內戰說起。

台灣的眷村,是源於國共內戰後的大逃難潮。在1937年開始的八年抗日戰爭,浮現了中國地區的黨派衝突。中國國民黨為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抗戰前線爭權,中國共產黨因領導軍隊及政權爭地。國共兩黨同時抗日,卻又互相鬥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由於國民黨與共產黨又開始爭奪天下,使得雙方在重慶談判高達十二次。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召集了共產黨代表毛澤東,談判那些軍隊的城市管轄權及戰略物資的接收。原本的雙方條件是,國民黨要承認共產黨和國民政府的各自管理區域及共產黨有軍隊的自主地位,共產黨則要順承國民黨在中國是唯一政府,並且讓共軍交由國軍負責,最後,卻簽署了沒有具體條例的《雙十協定》,內容是,中國共產黨承認重慶國民政府對中國的合法領導地位。國民政府承認國民黨、共產黨及一切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這一年,就是國共內戰的開始。

自雙十協定後,國民黨與共產黨為了爭奪主權不斷爭戰。隔年3月,共軍林彪帶領30萬人佔領東北的重鎮長春來展示主權,國軍則以進攻長春鐵路沿線還擊,但以失敗收場,使得共產黨接連佔領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不過,這畢竟是個四百萬國軍大於一百萬共軍的戰局。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國軍杜聿明重新佔領長春、哈爾濱,並在1947年3月,攻入共產黨長年以來的根據地-延安,那是國民黨的巔峰時期。

自1947年年中,國共內戰局勢開始逆轉。共產黨以推動土地改革的方式,擴大無產階級的支持,此時的共產黨軍隊規模持續成長。自此之後,國民黨逐漸在東北全面淪陷。1948年9月到1949年年初,國軍與共軍的爭權進入最終的三大戰役(遼西、徐蚌、平津會戰):共產黨經由遼西會戰攻下了整個東北,在徐蚌會戰控制了長江以北地區,最後以平津會戰佔領了北平、天津及張家口。最後,共產黨不但取得東北、華北地區,並使國民黨失去統治權及其軍隊。

再見捌捌陸010623
高雄的「再見捌捌陸」,描述了在1949年重要的歷史故事。

就這樣,1949年共產黨因戰勝而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有三分之二被戰毀,死者有六百萬人到上千萬人不等。戰敗的國民黨,在共軍的炮火追擊下,帶領各省國軍、國民黨員、高層官員等第一時間逃至台灣,直到現在。

當時來台的軍人以陸軍最多,高達五十萬人,其次是海軍五萬四千人、空軍四萬五千人,形成所謂的「六十大軍」。隨後包含政商、名流、要員等大人小孩,紛紛來到台灣。最後,那些無法搭上船隻火車,面臨共軍殲滅、骨肉分離的情況下,隨著國共內戰遷台的人,高達兩百萬人,接近當時台灣總人口數的35%。

台灣的漢人社會,分成兩個時間線,一是清治時期的福建、廣東兩省的閩南人、客家人,二是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時期的來自中國各省祖籍的人。而最早的一批移民者,是整個家族的人自願性地來到台灣,為了賺錢和開展事業待了很長時間,有著「本省人」的腔調及生活習慣;後來在1945年因戰亂而慌忙來台的軍人及其眷屬,被稱為「外省人」。台灣眷村正是那些外省人的村子。

最早的眷村雛形是源自十六世紀,英國海軍為了解決已婚軍人在全球且長期的駐守,亦即興建屋舍,並讓眷屬們跟著軍隊移動。後來,在1932年陸軍一級上將-胡宗南將軍,面對勦共戰爭而進入江西之後,為了讓軍人能夠專心應戰,他透過專人代租民房、代付房租,並讓軍人孩子就近接受教育,再鼓勵眷屬去做有興趣的手工製品,以其增加收入,雖然沒有明確政策及「眷村」這個名稱的出現,但被認為是台灣眷村的前身。

所謂的「眷村」,可以說是眷屬村子,就是將軍人及其眷屬集中在一個村子,並由軍方管理,規劃成一個有學校、市場、商店、藥局、餐廳、運動場等自給自足的生活空間。且同個村子多是同個職業、軍階,卻有來自不同祖籍及省份的外省人集中居住。

果貿社區
高雄知名的「果貿三村」爲海軍眷村。其特殊的弧形建築極具震撼力。

自1945年起,政府對軍人的居住成立了軍眷管理處,在台灣有妻兒子女的一律配置房舍,並依軍種、階等、職業分配住所。

配置的方式,一開始是將日軍遺留的眷舍作為使用,然後改建非居住型態的倉庫、廠房等閒置空間,後來,在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後,由於遷台人數瞬間暴增,使得政府只能讓軍人在營區附近自行搭建臨時房舍,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眷村,也是一個封閉型的社區型態。

代表中國國民黨的國民政府的軍人,在1945年日本統治結束後接手了原本日本人興建的木造建築。與後來興建的眷舍相比,日遺眷舍在建材上不僅使用高級檜木,又有完整的住宅格局,從公領域的客廳、餐廳、廚房到私領域的書房、臥室等,因此在接收上廣為喜愛。又因為交通和來台時間的落差,空軍接收的日遺眷舍最多,其次是海軍,特別是高雄左營海軍,抵達台灣的陸軍雖然最多,但接收的數量非常少。

最初抵達台灣的軍人,暫無備戰需求,因此不分軍種都能接收大範圍的日遺眷舍,後來,隨著軍人數量直線攀升,為了容納更多人,將原本的獨棟房舍分隔成二至三戶,只有高級軍官給予一戶一棟。

DSCF7947
位於高雄的「明德新村」因其獨院獨戶的木造結構,有著「全台最美眷村」之名。

除了重新分配原本的日遺眷舍,那些沒有居住地的軍眷,直接改建並居住在日軍遺留下的倉庫、工廠,還有各地的廟宇,也就是說,那些原本不是用來居住的建物,通通都住滿了軍人及其眷屬。

現在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四四南村就是最早在台灣改建的眷村,也是日本陸軍的庫房,最初稱為四四南村,隨著人口再增加後,又興建了四四東村與四四西村,被稱為「台灣第一眷村」。

由於其眷村興建多是為了蔣介石提出的「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目標,沒有長期居住的打算,因此在面對居住人口大於居住空間的情況下,開始出現了一種叫「編竹夾泥牆」的建築工法,我們來看看它的作法:

將收集來的竹子砍成粗細兩種後,把粗竹子當成骨架,以十字交乘的方式作為地基,再以細的竹篾條編成網狀當成壁體,至於牆壁材料則以泥土為主,使用黏性較好的黃泥巴混合穀殼和稻草,當成水泥塗在壁體和骨架上,象徵眷村的「竹籬笆」就完成了。由於建築材料非常脆弱,一碰到下雨牆體就容易歪斜,甚至出現倒塌,而被認為是危險的建物。

搭建的地方是在營區附近的土地上,在其他眷舍的前後自行搭建,通常是沒有隱私可言的克難房子,既沒有衛浴設備,更別提良好的居住環境了。也因為沒有被國家納入列管並給予村名,形成現在的違章建築。

開山路3巷120221
編竹夾泥牆。(拍攝點:台南開山路3巷

1950年,蔣宋美齡以團結、動員全國婦女的力量,組織了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稱為婦聯會,也立刻協助解決了軍人來台後的居住問題。

說到解決辦法,她在1956年發起了「捐建軍眷住宅運動」,由國防部提供國有財產中的軍用土地,然後,由婦聯會徵購經費,主要募款有兩大方向,一是民間各界捐款,如工商界、外賓捐款等;二是勞軍捐款,像是影劇票、工業外會、省市進出口公會附勸捐款等。

從1956到1995年,總計的興建數量為38,120戶,共有141個眷村,在配置房舍上以軍人職業數量最多優先,陸軍近二萬戶、海軍七千戶、空軍約六千戶,這平衡了當時陸軍來台時間最晚,因而分配不均的補償方案。

水交社文化園區121619
日軍遺留的眷舍,從建材到格局品質很好。(拍攝地: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

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一書中,整理了民國三十八年到民國八十九年的眷村數量,在台灣就有高達八八六個眷村。按照戶數區分眷村規模:100戶以下為小型眷村、101戶到200戶為中型眷村、201戶以上就是大型眷村了,在台灣的眷村都是由小型眷村聚集成一個大眷村。

這些眷村由三軍(陸、海、空軍)、司令部(聯勤、後備、憲兵)、國防部總務局、軍事情報局、國家安全局等國軍組成的村子,其以陸軍最多,高達301村,桃園市、台北市、台中市為前三名,其次是空軍265村,在台中市和台北市最多,海軍有64村,高雄市就佔了41個,是全台灣海軍眷村最多的地方,也是全台灣有三軍眷村的城市。

這些眷村的最大特色就是來自異鄉的一群人,有著不同的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及文化習俗,又都面臨親人分隔兩地的思鄉情感,共同住在空間狹小、設備缺乏的社區住宅,因而產生了一股強烈的凝聚力,可以互相扶持、互相照顧的眷村情懷。

雖然說國共內戰是個悲劇,但也形成了台灣非常特殊的眷村文化。

台灣文化_眷村

「眷村」,指的是1949年至1960年代的一種由軍方管理的村子。其居住者為軍人及其眷屬,包含三軍(空軍、海軍、陸軍)、憲兵、聯勤、警備、後備等軍事眷村。本主題以《眷村三部曲》為概念,介紹眷村究竟是如何在台灣形成的,何謂眷村菜,以及從眷村流傳出來的眷村黑話及生活娛樂。

點擊下方閱讀「眷村三部曲」其他文章

對眷村子弟而言,眷村菜可是用錢都吃不到的「百家飯」!《眷村三部曲》vol.2

「擋鎯」是借錢,「凱子」則指被騙了錢:那些從眷村流傳出來的「眷村黑話」《眷村三部曲》vol.3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