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慢熟、冰鎮、厚片”滷”排骨便當:搭台灣鐵路你不能不吃的美味!

台灣鐵路便當源自日治時期,日語的弁當(べんとう)則源自於南宋時期的便當(註1),最早「便當」這個詞從中國傳入時,只是方便、簡單、容易的意思,到了日本才發展成了現代的便當,並出現便道、辨道、辨當的寫法,後來因為「便」在日本有方便行廁的意思,為了避免語意的聯想,日語以「弁當」最廣為人知。

説到便當,就會想到鐵路。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坐火車吃便當是旅行的必做清單,但對老一輩的台灣人而言,卻是一件充滿鄉愁的事,像是外出求學工作、服兵役,或是遠嫁他鄉,需要離鄉背井,出遠門去完成人生中的某件大事。

註1:便當也叫盒飯,指的是「用盒子方便攜帶的食物」,通常以米飯為主食,故盛行於亞洲地區。

▋認識台灣鐵路便當

1887年(光緒十三年),清朝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第一條台灣鐵路,起點基隆,終點台南,今稱縱貫線北段。劉銘傳先是在1891年完成基隆至臺北一線,後來,由於鐵軌質量小、路線坡度大,新竹以南,執行困難,最終,第一條台灣鐵路的通車路線為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

當時,為運輸人力和物資為訴求的台灣鐵路,以兵官、商人為主要客源,鐵路的運作和品質都不好,費用卻相對高昂,不是當時台灣人的交通主力,一直到了日治時期,隨著觀光事業盛行,搭乘鐵路往返兩地的旅客越來越多,在鐵路上吃便當才漸漸普及起來。

最早的台灣鐵路便當販售有一大特色:肩挑木箱的販售人員林立。由於當時鐵路是以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先燃燒柴油後,再等鍋爐中的水產生蒸氣,最後才能驅動輪子前行,因此需要選擇一個停靠站加水燃燒,才造就了一個販售便當的鐵路文化。

每每火車進站,耳邊傳來「便當~便當~」,映入眼簾的,必然是一個個肩挑木箱、展示各式各樣的美味便當的販售人員,每位乘客都可直接打開窗戶購買,以期待吃便當配流動美景的旅程,一直到了1922年,在火車上販售食物的餐飲車開始流行,肩挑便當的畫面才變成了一種回憶。

目前,台灣知名鐵路便當,共有四大家:台鐵鐵路便當、池上鐵路便當、福隆鐵路便當、阿里山鐵路便當。

由台鐵局規劃的「台鐵鐵路便當」,開始於1949年,按照北中南分佈五家便當工廠,分別是:給北部人的台北鐵路餐廳和七堵車勤,負責中部人的台中鐵路餐廳,南部則由高雄鐵路餐廳提供,而東部是花蓮車勤分部。「池上鐵路便當」在1940年,就開始以蕃薯餅為最早的補充食物,到了1957年,池上便當第一代才開始販售。

在台灣新北的福隆車站,有一整排以「福隆鐵路便當」為招牌的便當街景。而「阿里山鐵路便當」又稱奮起湖鐵路便當,在1941年的時候,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當時從嘉義平地開到山上需要七、八小時,當時火車行駛到奮起湖車站都是中午用餐時間,才有了奮起湖便當,更在1967年創下日售一千餘個的紀錄,於是開始流傳著一句口號:沒吃過奮起湖便當,彷彿沒到過阿里山,劃下台灣鐵路便當王國之稱號。

▋屬於台灣的便當容器時期

雖然現在的台灣便當普遍為紙製,但是最早的鐵路便當的容器是木製,而這種木片便當盒的特色只在台灣。

1949年,台灣鐵路為了加速通車時間導入新式列車,提升乘車品質和服務,同時用木片便當盒盛裝食物,不但保溫性好,米飯彈性和香氣也很好地呈現。到了1960年代,隨著工業進步生產出不銹鋼便當盒,由於其堅固與耐用的優點,並有著比木片盒更久的保溫效果,成了當代主流的便當容器,也是台灣學生用來蒸飯的特殊產物。

不鏽鋼便當盒講究循環使用,因此與用過則丟的木片盒比起來,需要交由工作人員回收清洗,由於容器造價昂貴,經常發生數量減少的情形,從1990年代,逐漸改成紙便當盒,並發展出便利超商的PP盒材質和其他便當盒。

目前市面上還有製作的木片便當盒,最知名的就屬池上便當了,以及台鐵局也慢慢回到最初的木片便當盒,並在特定地區提供特色的八角木片盒。

▋台灣的滷排骨便當和五大天王

台灣鐵路開始有便當的記載,最早是1934年《運輸通報》販售鐵路便當的十七個車站的報導中。不過,當時賣的便當都沒有現在豐盛,只是在白飯上放著醃菜的普通菜飯便當。到了1960年,台灣工業帶動了經濟發展,隨著旅客越來越多,台鐵鐵路便當也推出了「滷排骨便當」,至今成為最受歡迎且最具特色的台灣鐵路便當。

有關「滷排骨便當」的原型,據傳是一位名叫林火柴的台鐵局餐廳經理,在便當口味的調整下想到阿嬤日常做的大鍋飯,他覺得阿嬤使用白菜和碎肉汁一起炒製的白飯非常香且美味,便以此料理為發想。當時的台鐵便當銷售不錯,不過配菜卻很普通,因此把滷排骨所留下的鮮香油脂拿來炒小白菜,再把帶著碎肉汁的炒菜鋪在白飯上,最後淋一勺滷排骨的肉汁,以及大塊排骨為主菜,創造出充滿回憶的台鐵經典口味「滷排骨便當」。

2012年的時候,台鐵局舉辦了「台鐵便當香滷排骨PK賽」,分別是所屬的五家便當工廠,台北、七堵、台中、高雄以及花蓮分部,期望評比出最美味的排骨便當配方,並且統一五家便當工廠的口味,後來,卻保留了在地排骨便當的口味,給予旅人一個期待性。

以下就來介紹一下台灣滷排骨便當的五大口味。

台北鐵路:蔬菜滷汁排骨

台北鐵路的排骨滷汁使用的是蔬菜,因此比一般排骨更為清甜,又因為其蔬菜加了大量的洋蔥,所以口感相當滑嫩。

花蓮鐵路:健康排骨

使用短時間的滷製,讓口味不會過鹹健康。

高雄鐵路:慢熟排骨

高雄的排骨特色是先炸至三分熟,接著放進滷汁慢熟,從而形成了高雄排骨便當特有的軟嫩又濃郁的口感,外觀則呈深褐色。

台中鐵路:冰鎮排骨

台中鐵路的排骨則是因為先油炸後冰鎮,最後才是滷製,因此吃起來較有嚼勁。

七堵鐵路:厚片排骨

七堵排骨是五家便當工廠所製作的滷排骨中,口感和香氣最具層次的,其特色有2:一是厚達1公分的厚片排骨,因此肉香味比其他地方濃厚很多;另外則是採用拍打出汁的蔥段醃製,而不是放蔥而已,因此蔥香瀰漫,很好地替排骨增味。

此外,七堵口味是從醃製、油炸到滷煮都有其講究之處,首先以醃製來說,光是辛香料就分成蔥拍打出汁、薑切片、蒜切碎等三種工法釋出其風味,再以醬油、米酒、五香粉、白胡椒粉、香油、鹽、糖等調味料來醃製兩小時;炸排骨的時候則要以160-170度油炸熟成,可以有著金黃外表,內部飽滿多汁的成果;最後的滷製,需要將糖炒至焦化的步驟,再加入滷汁中,和炸排骨醃製入味。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滷排骨便當之外,還有控肉、燒肉、紅麴雞腿、蔬食口味,而現在有的鐵路便當文化,除了很少人知道的印度,就只有日本和台灣了。

根據2016年到2019年的銷售統計顯示,台鐵局每天平均販售3萬多份便當,其經濟產值有著年年破億之紀錄,更被外國遊客指稱:「沒吃台鐵便當,不算來過台灣。」由此可見,台灣鐵路便當不只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台灣文化,一種崛起很久的熱潮,而且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地。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台味觀察室

一個觀察台灣味道的知識欄目。身為台灣人,我們觀察那些因為熟悉而忽視的台灣美食,並寫出味道之外的秘密與故事,在台灣味滿滿的土地中,找尋留下痕跡的台灣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