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馬卡龍其實叫做「小西點」或「牛粒」:關於台灣的甜點小事

有很多人認為「台式馬卡龍就是源自法國馬卡龍」,不過,我們曾在《你吃過台灣的「西點麵包」嗎?只有台灣才有的混血麵包大揭秘!》文章中,討論了1970年廣為流行的西點麵包店,當時除了有柔軟口感的台灣麵包,就已經出現了一種叫「牛粒」的甜點,在法式甜點傳入台灣之前,究竟這兩種形狀、尺寸幾乎相同的甜點的先後順序為何,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看更多的牛粒攝影照片:極誌視覺

台式馬卡龍與法式馬卡龍最大差別,在於上下兩塊小圓餅的原料,前者加的是全蛋,後者則是蛋白及杏仁粉,因此台式馬卡龍偏鬆軟的蛋糕體,法式馬卡龍則口感清脆如餅乾。

法式馬卡龍的口味非常多元,有香草、巧克力、檸檬這些基本款,也有使用多種食材的組合,從上下圓餅到夾餡都有口味調配。

台式馬卡龍的型態則是相對簡單,夾餡幾乎是濃郁的奶油霜口味,蛋糕體則是原味、草莓、巧克力最為常見,吃起來外脆內軟,是一款耐吃型的台灣西點。

台灣的牛粒就是改良自歐洲的手指餅乾,將全蛋打發製作成的一種海綿蛋糕,最常見的就是浸泡咖啡液之後,制作成提拉米蘇的主要食材,細緻口感又帶點鬆脆的成分。

而「牛粒」的語源指的是手指餅乾的法文「biscuits à la cuillère」的「cuillère」的日文發音,念法剛好與台語「牛粒」很類似,台灣製造的手指餅乾自然就叫成牛粒了。還有一種說法,由於手指英文為「finger」,因此有些人唸做「福臨甲」。

然而,不管是牛粒、福臨甲,在美援時期流行起來的時候,都是西點麵包店的主力商品,也因此很多人中文就乾脆稱之為「小西點」了。

台灣的烘焙產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台灣於1966年和美國小麥協會一起推廣的「烘焙人員訓練技術班」已經開始用麵粉製作西點,且有「學成開店」的師傅已經會製作牛粒了;第二,於2000年代開始,有人從法國學成歸國,將正宗的法式甜點包含法國馬卡龍帶入台灣,開啟今日法式甜點店的風潮。

也因此,有人說台式馬卡龍是仿自法國,其實時間上是錯誤的,牛粒俗稱台式馬卡龍,就是單純因為長得像而已。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台味觀察室

一個觀察台灣味道的知識欄目。身為台灣人,我們觀察那些因為熟悉而忽視的台灣美食,並寫出味道之外的秘密與故事,在台灣味滿滿的土地中,找尋留下痕跡的台灣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