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可見的台灣藝術:是鐵窗花還是鐵花窗?

相信來過台灣旅遊的人,幾乎都會注意到台灣房子窗戶上凸出式的鐵窗花,不僅有圖案,幸運的時候還能看到鐵窗花和整棟房子形成一個美麗景色,心中一定有許多疑問,台灣為什麼有這麼多鐵窗花?這些窗戶是安全之用?還是阻礙逃生?究竟是念鐵窗花還是鐵花窗?鐵窗花是台灣的特色嗎?這次就來介紹一下走出台灣就看不到的台灣鐵窗藝術。

台灣出現鐵件金屬,是1885年清末左右的事,為台北機器局製造兵器和機械器具的使用。1920年,西方建築風靡全世界,原本的鐵製器具也開始用作建築裝飾,透過焊接、鍛造、彎折等工法,其後在「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的西向牆面」、「高雄驛的牛眼窗」等,為新建的官方建築裝飾不同式樣的西方圖騰。

鐵窗花 15
建於昭和16年的高雄驛在牛眼窗上裝飾「放射狀八劍型鐵窗花」

鐵窗花在台灣的普及,則是在1930年之後,一些離家工作的台灣人紛紛致富回到台灣,為了彰顯事業的成功,代表富裕的洋樓在台灣已是處處可見,以鐵窗花裝飾建築的流行傳到仕紳私宅,鐵匠師父和防盜需求的鐵窗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直到1937年的中日戰爭爆發後,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日本在台灣推動了「金屬類回收令」,將建築上的鐵窗、欄杆與裝飾物件如銀、鐵、錫等原料強迫拆除,再製成飛機及兵器,一直到二戰後,鐵窗花是一度消聲匿跡。

然而,台灣鐵窗花的逐漸復甦,是在1960年,經濟重心從農業轉為工業之後。當時的台灣開始生產鋼鐵,並將之興建透天與矮房,讓久違的鐵窗花終於重見天日。然而,隨著1970年,中鋼的穩定成長,開啟了台灣鐵窗花的高度發展,也讓這波鐵窗花熱潮在台灣各地留下屬於台灣的鐵窗藝術。

鐵窗花 22

鐵窗花在台灣最早的主流造型,是充滿生命動力的「具象形」,以翅膀、太陽、雲海、動植物等大自然的型態,這是因為需要裝飾在官方建築之上,依鐵窗花來展現優美細緻的形象。後來,鐵窗花的裝飾普及了之後,鐵匠師傅開始制式化的工作流程,以直線、圓形、方形等剛硬構圖的「幾何形」才漸漸成為主流。

鐵窗花 14
具象形
鐵窗花 13
幾何形

因此,鐵窗花分成具象形與幾何形。而幾何形又可以區分成兩種:使用直線、方形、圓形組成的基本造型,和搭配弧線、S形、彎曲的複雜造型。

「窗花」一詞原是窗戶上的剪紙藝術,以縷空工法剪出不同圖案。台灣人最早以窗花展現自家門面,到了日治時期,紙製窗花逐漸轉變為鐵製窗花,演變出「鐵窗花」一詞,成為台灣藝術的專有名詞。

鐵窗花 7
隱身窄巷的立體圓弧鐵窗造型

鐵窗花一詞有時又叫做鐵花窗,由於鐵花窗倒著念通順有理,加上東南亞有些地方以「鐵花」為鐵件裝飾品的統稱,在台灣的鐵件又經常用在窗戶上,因此就產生了「鐵花窗」的說法。

以上可以發現,原本鐵製藝術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並沒有統一的一個詞。不過,主要為鐵窗花和鐵花窗兩種。台灣人的習慣,則普遍認為鐵窗花是一種最常見的說法。


同場加映

⚠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