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原住民的竹粗工,盛於日治時期的竹細工,準備好現代的竹山竹器。 台灣是一個盛產竹材的地方。根據2020年林務局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報告,整個台灣的竹林面積高達 183,330 公頃,竹材數量約 15.8 億枝。而台灣的竹材工藝,早在史前時期就開始了,當時的台灣原住民,依照竹材的特性剖成粗細兩種,粗材選用硬度大的刺竹製成耐重度高的竹簍、竹籃等,細材則是選用柔韌強的桂竹編成小型竹器,並以編法區別族群,像是高山族的方格編法、太魯閣族有斜紋編法、鄒族則是透孔的六角編法。延續到清領時期,台灣的竹器都是自給自足,沿襲傳統製作,重視實用而非品質,屬於粗糙造型的「粗竹器」。直到日治時期,那是竹器變得精緻又細膩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候,台灣豐富的竹材,加上日本自1936-1945年在南投縣竹山鎮以「竹細工」為教學推廣,奠定了台灣竹器的豐富知識與不斷外銷的「竹山器」,奠定了流傳後世的台灣竹藝文化。發展至今,竹器是一種符合生活智慧的文化產物,另一方面,對於環境和使用安心非常重視的竹山人,綠色環保、取材自然的竹器更是一種日常生活的一大選項。詳細歷史:【產地歷史】南投竹山|竹編(細)工藝 物料百科 竹子是由地下莖與莖上的「節」與「節間」,以及「側芽」所發育的。而莖上的每一個“節”相當於一個分生組織,有進行細胞分裂、延伸、分化,拉長節與節的節間長度的作用,有獨立生長的特性,是其生長快速最主要的原因。簡單來說,如果一個地下莖有40個節,每節同時生長,其生長速度就是別的植物的40倍。另外“側芽”指的就是再生能力的根源,生長於莖上。而竹材品種是以地下莖的萌發型態來分類,這是一種竹材生長的標準,表示每一種竹種是獨立生桿,還是密集生桿。所謂的地下莖萌發型態,可大致分為二大類型:「直立型」和「匍匐型」。 ・直立型:正如其名,是指由豎直的主莖所繁殖出的支莖,主莖與地上竹桿相連,新的支莖則從主莖的側芽長出來,因此出土後的竹稈密集叢生,又稱「叢生竹」,像是麻竹、綠竹、長枝竹、刺竹。・匍匐型:俗稱竹鞭,如鞭根細長的含義,是利用橫向匍匐生長的特性所繁殖出的大面積的支莖,再從不同支莖的側芽長出竹桿,因此竹稈與竹稈的距離分散,又稱「散生竹」,像是孟宗竹、桂竹。 竹子是一種生長快速的材料,相比樹木至少20年的成長,竹子的生長速度快了5倍之多,而且砍伐竹材之後,其地下的芽苞會再繼續發育出全新的竹桿,是一次栽種永續利用的生態資源。而說到台灣的竹材品種有高達89種。以下介紹6種最為常見的經濟用材。(點擊圖片連結有詳細補充) 竹料長枝竹 竹種 叢生竹 廣大栽種作為農業用途的「抗風林」。竹節間可達60公分,常作為桂竹之外的不二選擇。 竹料孟宗竹 竹種散生竹 以「食用竹筍」為目的經濟竹種。我們常說的「冬筍」與「春筍」指的都是孟宗竹之幼筍。 竹料桂竹 竹種散生竹 製作「竹編工藝」的最佳材料。它有厚薄適中的竹肉、竹節間長達30公分,彈性與韌性兼具,能夠反覆彎曲、易於劈篾,同時以表面光滑、竹皮細緻而聞名。 竹料綠竹 竹種 叢生竹 綠竹之名自然是來自竹桿的青綠色澤,它是庭園造景和綠籬笆的典型竹種,也是人們最熟悉且最受歡迎的綠竹筍。 竹料刺竹 竹種 叢生竹 以竹節有3枚尖刺為明顯特徵,與長枝竹同屬莿竹屬,也是防風最佳竹種。它非常堅固、易於種植, 通常在荒地就可自由生長,是製作「竹管家具」的竹種之一。 竹料麻竹 竹種 叢生竹 麻竹是一種以「食用麻竹筍」為主、再以「麻竹葉」包粽為次要應用。麻竹葉作為台灣最大宗的粽葉, 因其不易沾黏的特性,質地強韌又耐水煮,充滿竹葉的清香氣味,是南部粽、甜粽的主要粽葉。 工藝製造 竹工藝. 竹篾工藝 ・工藝製造|如何製作竹篾(點選閱讀詳細內容) 竹篾,就是將竹子劈成細長的型態,作為竹編工藝的材料。 竹工藝.竹編工藝・工藝製造:竹篾編織的7種基礎編法〈竹編工藝〉(點選閱讀詳細內容)將管狀竹子剖成條狀竹篾之後,就能透過竹器的應用情況,決定不同的編織手法。一般來說,編織型態可分為兩個大類:密編和鏤空編。前者自然是呈現緊密的編織紋路,大多應用於小型物品不易掉落的使用情況;後者以鏤空表達更明顯的圖紋,可以放置需要通風以及體積較大的物品。編織方法:平編、斜紋編、梯形編、回字編、六角孔編、三角孔編、輪口編為七種基礎技法,再變化出無數種編法。 以上圖片、插畫、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上一 文章 物料百科|孟宗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