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百科|大甲藺〈纖維工藝〉

物種
莎草科,水蔥屬
學名
Schoenoplectus triqueter
別名
苑裡藺
產地
台灣特有種。原產地:台中大甲、苗栗苑裡
纖維種類
莖稈纖維
纖維形態
條狀三稜形
纖維色澤
米白到淺黃
纖維特性
耐磨、強韌、吸濕

什麼是大甲藺?

大甲藺是藺草編織的代表原料。
它是莎草科挺水草本,其特徵是長在水中的一根根呈三稜形中空莖稈。
這種莖稈就是藺草編織的纖維來源。
從外層到內層,含有矽質的耐磨堅硬和抗蟲性厚壁纖維的強韌性,
到了中心是多孔的通氣薄壁組織,呈現透氣與輕盈性。

在藺草的眾多品種中,雖然三角藺與大甲同樣有三稜形中空莖稈,
但是大甲藺有著清新的草香,使用起來非常輕盈等優點,因此廣受歡迎。
此外,三角藺各處都能種植,而大甲藺必須長在耐鹽性很高的沿海濕地,
有著很強的地域性,成為台中大甲、苗栗苑裡的特有原產地。

生長條件

|年生型|
多年生(挺水性植物):每年收穫2-3期。

|氣候|
溫度:15–28)喜溫暖和濕潤。
風力:雖有一定耐風性,但秆高可達1-1.5(m),如有連續強風,可能折秆。
光照:全日照。光照不足會使莖稈長度不足且細弱。

|水分|喜歡淺水濕地。生長在沼澤、河口、溪流緩流區。
水位:0-30(cm)
水質:淡水、微鹹水

|土壤|
土壤PH:pH 6.0-7.5(微酸性至中性)
土質:
偏黏質、多有機質的壤質土壤。

繁殖與栽植

|繁殖方法|
分株法:以再生速度的春季的母株地下匍匐莖作為分株繁殖,每段帶芽的地下莖約20-30(cm)。

|如何栽植|
將帶芽的地下莖埋入泥中約5-8(cm),直立式栽植。
保持淺水與濕泥環境,避免完全乾旱。
・水位深度:育苗保持5-10
(cm),苗高增至20-30(cm)
栽植密度:行距30-40(cm)、株距20-30(cm)

收穫類型

|如何收穫|
以挺水性植物來說,收割是看晴天的,從收割到曬乾,至少有一星期的陽光。
收割是清晨開始,以鐮刀從根部割下藺草高度1呎5寸以下的長莖必須留在田裡,
太陽升起,開始曝曬連續一星期,夜間收入屋內,
藺草會慢慢地從綠色變成灰白色,這是完全乾燥的正確色澤。

|收穫時間|
初收:移植後3個月。
年收:一年三收。第二、三期,約2-3個月可再收穫。

根據收穫時間的藺草可分三種:
・【春草】第一收的藺草莖粗長、偏軟容易斷,價格中等,俗稱「早草」。
【秋草】第二收的藺草莖短硬、強韌富彈性,價格最高,俗稱「允仔草」。
【三冬草】第三收的藺草莖細短、稍硬無韌度,價格最低。

纖維應用

|草席|
大甲草席

|草編工藝|
提籃、帽蓆、坐墊、屏風、繩索等。大甲草席、麻繩、麻袋、麻編藝品

|工業|
生態建材(與樹脂製成隔板、吸音板等)

⚠ 以上圖片、插畫、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