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百科|桂竹

物種
禾本科、剛竹屬
學名
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別名
剛竹
產地
台灣特有種。中低海拔山區的南投、苗栗、新竹。
桿高
6 – 20(m)
直徑
5 – 15(cm)
節間長
20 – 30(cm)
桿肉厚
4 – 10(mm)

什麼是桂竹?

桂竹是一種製作「竹編工藝」的最佳材料。
它比其他竹子的竹肉更薄、竹節間長達30公分,
是一種彈性與韌性兼具的竹材,能夠反覆彎曲、易於劈篾。
它也以表面光滑、竹皮細緻而聞名。
桂竹的竹桿高約8-15公分,是一種方便採伐的中型竹種。
因此從採伐、劈篾到編織,桂竹都是竹編的首要之選。

此外,一般所說的竹葉都是取自竹節上的枝葉,
只有桂竹葉,使用的是竹桿包覆著的竹籜(ㄊㄨㄛˋ),這是一種保護竹桿的筍皮。
等到竹桿成熟之後便會自然脫落,就成了桂竹葉,
其葉片為黃褐色,長著許多深色斑點,
也就是北部粽使用的竹葉,因其沾黏的特性,適合蒸煮之用,帶著桂竹筍的香味。

桂竹筍(長15-25cm、直徑3-6cm)

筍體
細長圓錐形
筍殼
淡棕色到深褐色,細小褐色絨毛
筍季
4 – 6月(夏季)
筍味
清香微甜,口感爽脆

桂竹葉

葉長
10 – 15(cm)
葉寬
1 – 2(cm)
葉形
狹長披針形,葉端尖銳、葉基略窄
葉色
黃褐色
生長條件|氣候|
溫度:15-25℃(可短期耐寒至5℃)
濕度:70%-90%
海拔:500-1200(m)
年降雨量:1,200~2,500(mm)

|土壤|
土壤PH:pH 5.5~6.5(微酸性至中性)
土質:
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
地形:坡度<30%(多霧潮濕的山坡,助排水與管理)

繁殖與收穫

|繁殖方法|
分株法:將帶有芽眼和根鬚的母株的地下莖分切成一個獨立子株,再將之移植繼續生長的繁殖方式。這種繁殖方式有著兩大好處:一是遺傳母株的養分,從而使子株成活率高;二是育苗時間短,快速生長成林。
*地下莖的部位是竹子儲存養分的位置,又稱竹鞭,其莖部有節,每個節點的側面長有新芽,那個芽眼就是分株繁殖是否成活的關鍵,每個獨立子株要有2-3個節位、1個芽眼和健全的鬚根。

|收穫時間|
竹筍:春末至初夏(筍高約20-30公分)
竹材:4-6年

如何栽植|定植距離|
株距3-5公尺。行距4-6公尺(每公頃300-500株)

|植穴規格|
深30-50公分、寬40-60公分

|栽植季節|
春季(2-4月)雨水充足,有利根系生長與新竹萌發。
秋季(9-10月)雨量穩定,土壤濕潤,適合慢慢生根。
經濟應用|主要|工藝:竹編工藝為主
台灣重要之經濟竹種。以韌性高、質輕而堅硬的特色,成為竹編工藝的首選材料。

|次要|食用:加工筍為大宗
筍身較細,適合製成加工筍,大於直接食用鮮筍。產量低於孟宗竹、麻竹。

⚠ 以上圖片、插畫、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