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竹 縣 市 ── 當地工藝:蓪草紙、噴砂玻璃、掐絲螺鈿 新竹,古稱竹塹(ㄑㄧㄢˋ),其語源是:一,由於清代以前,這裡就住著平埔族-道卡斯族三社中的「竹塹社」;二,由於新竹早期佈滿竹林與天然的溝塹地形,利於定居和防禦,而稱竹塹。在清領時期的1727年(雍正5年),清朝將台灣的行政區域劃分為一府(台灣府)四縣(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一廳(澎湖廳)。到了1731年(雍正9年),以彰化縣大甲溪以北增設淡水廳,形成一府四縣二廳,其廳治設在彰化縣,過了2年移到竹塹。1875年(光緒元年),增設台北府,下轄淡水縣、宜蘭縣、新竹縣,其新竹縣正是以大甲溪為界所設立的行政區域,這是全新設計的縣,其縣名取「新」結合竹塹的「竹」字,縣治仍在竹塹,而稱竹塹城,伴隨時間流逝,竹塹城開始叫做新竹城,竹塹也形成了今日的新竹。這是一個蘊藏傳統工藝的小鎮。以生產玻璃之原物料“矽砂”著名,製造結合噴技的「噴砂玻璃」;培養有著鑲嵌貝殼技術的“螺鈿工藝”家,製作結合金屬的「掐絲螺鈿」;以及盛產台灣第一個以生物學命名的原生種植物“蓪草樹”,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竹東鎮等高山,地方製作蓪草花、蓪草畫和最主要的蓪草紙。 什 麼 是 蓪 草 紙 ? 蓪草紙又寫為通草紙,它雖然名為紙,但不是把植物纖維打碎再重組纖維的人工製紙,而是直接使用完整的植物纖維結構。主要是將一種名“蓪草樹”的樹幹脱去外層的樹皮,取得內部的白色髓芯,這個髓芯又叫蓪草枝,也是製紙的原料。至於,蓪草紙的作法是把蓪草髓芯放在「當盤」上,以「草刀」順著髓芯滑行,隨著髓芯變小,再去減少「銅片」壓著的紙張,最後進行裁切與修邊,用於造花和當成畫紙的蓪草紙就完成了。 脱去樹皮後即為蓪草髓芯 由蓪草髓芯剖削製成的書法紙。書法字體出自/許東吳老師。 新 竹 蓪 草 業 的 起 源 與 歷 史 以下的蓪草花作品出自/蓪草花藝家:許建華老師 蓪草最早出現的文獻,是1717年清朝諸羅縣的方志《諸羅縣志・風俗記》:「淡水至雞籠諸番無田器,耕以鋤,阮參將詩「百鋤不及一犁深」是也。無稻粱之屬,間植禾秫,多黍、多薯芋。佐以捕鹿、射魚,採紫菜、通草、水籐貿易,為日用且輸餉。」此通草也就是蓪草,而所謂的“番”,指的是在平原游耕、捕魚為生的平埔族(又稱平地原住民)和山區狩獵、採集的高山族(又稱高山原住民),至於淡水至雞籠的淡水則是清領時期的淡水廳,也是如今的新竹市。也就是說,在清領時期前後,新竹盛產蓪草的說法大有考據,而台灣原住民早就有採集蓪草和貿易的紀錄了。不過進入日治時期能成為對外出口的重要產業之一,倒不只是因為原住民熟捻蓪草,而在於「番界分工」——這是一種清朝區分漢人與原住民(古稱番)的生活界線,在不越界原住民原本活動的山區,在前有閩南人開墾平地,後有客家人開墾丘陵的過程中,蓪草以上、中、下游的番界分工,從而進入新竹蓪草業規模化之過程。而所謂的番界,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番界外山地】在番界外的尖石、五峰山區的賽夏族、泰雅族(高山族),成為野生蓪草的採集者。【平埔族保留區】在平地和山區交界處的道卡斯族(平埔族),擔任閩南人與高山族做交易蓪草的中介者。【漢墾區】開墾南勢港、南寮港之西側港口與平地的閩南人,掌握蓪草原料和加工製品運往港口的外銷者。【隘墾區】開墾芎林、寶山、北埔之東側丘陵地帶的客家人,發展蓪草加工產業並人工栽培蓪草為加工者。始於多族群的番界關係,自清領時期的新竹就發展出一套具雛形的蓪草業合作鏈:上游-原料採集(高山族)→中游-原料交易(平埔族)和加工製品(客家人)→下游-集中外銷(閩南人)。接著盛行於日治時期,戰後在工藝品推廣下重返輝煌。 歷時數月手工完成之蓪草白龍 牡丹花 至今 史前時期 野生蓪草採集者:高山族(賽夏族、泰雅族) 從史前時代開始,台灣原住民就會透過物資交易來維持生活和建立民族體系。而在「番界外山地」的尖石、五峰鄉定居的高山族,會順應自然,採集山地資源。在接近冬季的11月至隔年1月,它們會把生長優良的蓪草樹幹砍斷,脫去外層樹皮,使用內部的白色髓芯製成棉絮、燈芯還有入藥等的日常用材。 進入清領時期,漢人陸續拓墾竹塹之後,高山族也開始沿著漢人開墾的河道或山徑運下野生蓪草,與客家人、閩南人交易,成為蓪草最初的原料供應者與採集者。 1695- 史前時期 蓪草中介者:平埔族(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的傳統社域分佈在台中縣大甲鎮以北,經苗栗縣沿海平原一直到新竹縣市的頭前溪至平原一帶共有三大社群:崩山社、後壠社、竹塹社。根據1695年清代成書的《台灣府志》的文字,竹塹社年繳(番社餉)三百七十八兩,比崩山社一百三十四兩餘、後龍社九十八兩餘超出很多,是大甲溪以北的諸社之冠。也就是說,竹塹社早在漢人開墾之前就住在了新竹縣市。而清朝所劃分的「平埔族保留區」從今日的新竹市東區、北區一直到靠近新港地區的香山交界,介於「番界外山地」與「漢墾區」之間,因此住在其中的竹塹社,一方面與高山族相通語言,一方面又鄰近閩南人而關係密切,因此在閩南人想買蓪草、高山族想賣蓪草時,擔任中介者。而平埔族與漢人貿易的文獻,是1722年由首任巡臺御史所寫的《臺海使槎錄》。內容敘述如下:「番剽悍,諸羅山、哆咯嘓諸番皆畏之,遇輒引避。崇爻社餉附阿里山,然地最遠。越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雲一、二日便至;其地多生番,漢人不敢入。各社夏秋劃蟒甲(獨木舟名),載鹿脯、通草、水藤諸物,順流出近社,與漢人互市。」 此外,同書中還有著自崩山八社至竹塹社,「貨物自南而北者,如鹽、如糖、如煙、如布匹衣線;自北而南者,如鹿脯、鹿筋、鹿角、鹿皮、芝麻、水藤、紫菜、通草之類。」 1711- 清領初期 蓪草外銷者:閩南人 在漢人尚未開墾竹塹的清領初期,竹塹環境非常險惡。在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的《裨海紀遊》形容為「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非人類所宜至也。」直到1711年閩南人王世傑渡海來台之後,來自同鄉約一百多人來開墾竹塹,使它在二三十年裡成為了一個大型聚落,屬於漢墾區。閩南人自1711年入墾竹塹,到1725年客家人入墾之間,在竹塹著手進行了三件大事:第一,開鑿水圳,建立農業與居住條件;第二,發展內陸市街,有買賣,才有經濟動力;第三,港邊設庄、出口方便,實現物資流通快。因為如此,蓪草有了一個絕佳的發展條件,在人來人往的是街上販售蓪草原料與加工製品,再利用港口運往世界各地。自閩南人入墾竹塹一直到戰後,從今天的東門街開始,一直到西門街、暗仔街、石坊街、竹塹街之平地,沿著港口的南勢港、香山港等,都是被稱為清代北臺灣蓪草產業的核心據點。 1725- 清領中期 木棉花 蓪草加工者:客家人 新竹地區的開墾,先是1711年閩南人王世傑入墾平原,後在1725年由客家人徐立鵬入墾丘陵,也就是隘墾區。因其與高山族較為接近,也是閩南人與高山族的溝通橋樑。由於客家人進入竹塹較晚,沿海平原住滿了閩南人,因此客家人從頭前溪上游的芎林、關西、新埔之丘陵地帶為開墾,這個時候,蓪草用途已逐漸多元化,以製作蓪草紙花、佛像芯材等精緻加工,形成家庭式的加工產業。 1842- 清領後期 具有浮雕效果的蓪草製紙 因蓪草畫而需求大增的台灣蓪草 起初盛產蓪草的竹塹還不是那麼廣為人知。直到閩南人開墾平原打開水路與運輸之便,加上客家人的蓪草加工製品,使它急速成為了一個蓪草產業核心據點,而真正使台灣蓪草開始大量外銷的,是在清領後期的1842年。1842年8月29日,英國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這個和西方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時,中國同時開放五口通商,由於許多西方人開始在其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五處港口進行貿易,也掀起了以中國藝術品為收集的流行。在當時的貿易產品、眾多藝術材質中,除了瓷器、五金、棉布、絲綢或生絲之外,還有一種專門販售給西方人的「蓪草畫」。所謂蓪草畫,就是使用蓪草紙為畫紙,畫上人物、花鳥植物、船舶、名勝古蹟等具有地方風土與社會民情的表現形式。這種畫作的特色有二:一是畫上水墨即有浮雕效果,二是大多在30*20公分,平價精緻又攜帶方便,因此很容易就傳遍歐洲各地,開啟了流行的風潮。 蓪草畫進入歐洲後,其蓪草紙的原物料髓芯的需求是一飛沖天,而作為原產地的台灣一時資源短缺。因為當時的台灣蓪草都是野生的。於是,有著丘陵地利之便的客家人,在提供蓪草加工製品之外,還開始了半野生式栽培蓪草,打開了台灣蓪草人工栽培的第一批外銷紀錄,而此時的外銷仍為蓪草原木,直到1846年擔任淡水廳同知的黃開基招募大陸蓪草工匠,在竹塹傳授蓪草製紙的技術之後,蓪草紙也成為了外銷主力。自蓪草大量外銷出口,新竹變得極為熱鬧繁華。在這裡可以看到出口至中國廣州、廈門等的野生和半野生蓪草,有地方家庭加工業者直接現場製紙,也有利用蓪草髓芯製成的燈芯及日常用品。 1895-1945 日治時期 野生至栽培的新篇章 清領後期的台灣蓪草仍為野生居多,一直到日治初期,蓪草原料的成本支出和全球各地的輸出數量的誘因,促使日本執行人工栽培,以從中獲得豐厚利潤。台灣蓪草業的原產地之所以在新竹,因其地理環境的優勢佔了很大原因。在年均溫22度的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的季節會生長出品質優長的蓪草樹,在冬季進入休眠期的蓪草,又與新竹氣候一致,利於管理與收成。而蓪草自古生長於海拔100-500公尺的中低海拔山區,介於海岸平原與丘陵交界地帶的新竹地形,剛好有著濕潤但不過於乾燥的緩坡地,這是蓪草栽培最恰當的地理環境。據1907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的記載,當時人工栽培主要聚集在桃園廳轄內大嵙崁(今桃園縣大溪鎮)、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與新竹廳轄內上坪(今新竹縣竹東鎮上坪里)、咸菜硼(今新竹縣關西鎮)、內灣(今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大坪(今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等地區,以栽種成果來說,北部和新竹的品質優於中南部,說及產量,相對北部的桃園廳741斤和台北廳487斤,在新竹廳的產量高達7,583斤。 可見新竹的地理特徵,提供一個可以大量人工栽培的優良條件,也開啟了台灣蓪草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新篇章。自1920年進入人工栽培直到1930年末,從高山族採集、客家人生產與加工到閩南人集結收購運至新竹南勢港、南寮港出口所形成的蓪草產業鏈,開啟了新竹商貿最繁榮的時候,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之前,根據《台灣貿易年表》記錄,1935年的台灣蓪草出口總值達5萬圓以上,其新竹就超過了60%,那是新竹蓪草的高峰時間。 1945- 戰後 杜鵑蓪草花 獨佔蓪草花市場的二大關鍵 戰後的1947年,台灣政府為了讓各地的手工藝物產運送至日本及各國,成立台灣手工業推廣委員會推動技術改良,以確保能夠提升地方產業所帶來的外匯收入。清領到日治時期被視為代表性的蓪草業原產地的新竹,到了戰後這個急需恢復經濟的時期,創下了工業化所帶來的外銷之最高金額。在1961年以前,新竹蓪草業仍以製作蓪草紙為外銷,直到新竹一家生產環境用藥的中西化工研發了二大技術:一是日本需求的「染色技術」;二為美國需求的「防火技術」。前者是利用酸性染料的工業染劑,來改變薑黃、藍靛、蘇木等的傳統植物染料隨時間的褪色問題和顏色選擇的受限程度,成功地出口給當時熱愛人造花的日本;後者則是在1975年開發出讓蓪草花點火會著、離火則滅的「防火技術」,以及自行設計花型、刀模且顏色多樣的蓪草花,而這「防火」的技術,便是由美國市場開始,一直擴展到其他國家。隨著中西化工技術的成功而來的巨利,其公司也逐漸在新竹掌控了主導地位,而美國與其他國家陸續的大量訂單,更使得新竹蓪草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根據當時參與訂單製作的加工者的口述,當時在中西化工的員工高達2000多人,共有10個中盤外包及家庭代工,在這些中盤商中,以客家人居多,並以每朵花代工費1.5元,盤給家庭代工1.2元的費用,在1980-1982年之間,每年生產高達2000萬朵的蓪草花。中西化工自1961年研發染色技術,到1975年開發獨佔市場的防火功能。直到1985年塑膠花誕生為止,新竹所生產的蓪草花一直成為各國節慶活動的花朵需求與主要外銷產品。 1990- 至今 蓪草所留下的考題 新竹蓪草業的最高峰就在1980年代。後來取而代之的塑膠花,對蓪草花的生存有著大大的危機和考驗。 直到現在,在成了一片塑膠之國的全球,尋找一個減緩塑膠所造成的環境危機辦法,成了當務之急。具有可塑性的蓪草,期望能以「文化之題」活在現代人的眼中。 像是建立蓪草文化散步之旅,在具有蓪草歷史的新竹帶入了客家製作、地方經濟與出口貿易的關係;也能與博物館、設計師合作開發,善用蓪草的神奇特性,融入符合現代需求的生活品項;而說到推廣的部分,自然少不了蓪草花藝家「陳建華」、人稱蓪草女兒的「張秀美」之推動者,以「玩出蓪草可能性」為出發,舉辦各種蓪草假日活動,使其成為現代娛樂的一部分。 以上圖片、插畫、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上一 文章 物料百科|瓊麻〈纖維工藝〉 下一 文章 物料百科|桂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