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歷史】南投竹山|竹編(細)工藝

南 投 縣 竹 山 鎮 ──

當地工藝:竹編器物

最早名為水沙連,在明鄭時期叫林圯埔,到了日治改稱竹山。「竹山」也就是「竹林滿山」之意。因此,竹材、竹筍以及竹品買賣成為竹山人的生活型態。

這裡有百分之八十的山地,百分之十的平原,讓竹山鎮成了臺灣屈指可數的竹材寶庫之一,多有桂竹、孟宗竹,常見刺竹、麻竹,原產於台灣的人面竹、烏竹仔等,大約有各式各樣上百種不同的竹種生長於此。此外,竹山鎮的溪洲也佔百分之十,西邊和北邊各有清水、濁水二溪環繞,因此蓬鬆且排水良好的深厚土層就成了竹子生長的天賜良地。另一方面,擁有鳳凰山山脈、竹山丘陵、坪頂埔臺地、觸口臺地、濁水溪及清水溪河谷平原等不同的自然環境的竹山鎮,其海拔大多有200公尺、最高2000公尺左右,地勢高低懸殊、地形錯綜分佈,讓不管是耐寒性還是耐熱性的竹種都能在此生長。 除了天賜良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適宜的氣溫、雨量和風了。

雖然竹山鎮的地形相對複雜,但是從氣溫來看,一千公尺以下的地區,夏季均溫25度以上、冬季均在15度以上,是竹子最適合的生長氣候。至於雨量,從海拔五百公尺到二千公尺以上,平均雨量都有2000公釐左右,使得竹子可以在十足濕潤的環境下長大。此外,更是不能忘記風,位於台灣本島之中央的竹山鎮,相比西、南地區風速皆在每秒3公尺以上,這裡的平均風速僅僅1.6公尺,加上山嶺環繞四周,可以有效阻擋因強風折斷的風險,使得竹子不易晃動甚烈,成為竹山鎮的竹材生長快速的原因之一。(以下圖片點擊,詳細閱讀竹材知識)

麻竹
刺竹
綠竹

臺 灣 竹 筷 的 誕 生:來 自 竹 山 人 的 智 慧

有別於台南關廟的傳統竹藝造型,竹山鎮的竹工藝帶著日治時期的竹細工的技術與精緻度在竹工藝尚不發達的日治初期,臺灣的生產方式所依賴的還是手工製作,因此外銷各國的產量有限。直到1930年,發生了一件關於竹工藝轉竹工業的大事:出生於竹山鎮大鞍山區的張和順於1932年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大量生產的竹工機器——腳踏式自動製筷機。

所謂的「腳踏式」就是以腳踏為動力所形成的一種連續衝撞生產模式。當時的筷子都是家家戶戶自己手工削製,不符合成本又無法量產,因此他在機器的設計上期望全自動化,而為了解決馬達動力所面對的昂貴資金問題,開始進行人力的測試,因而發明出以人力腳踏為動力的半自動化的竹工機器。雖然與現在的機器生產有很大落差,當時卻掀開了臺灣竹工業史的重要第一頁。

首先,他在自己住的家宅建立了製筷工廠,與當地的竹山工人訂定工作流程,在掛著「順發製筷工廠」招牌的竹山鎮中量產竹筷。而且為了當時交通不便的山路,包裝時以24雙為一包,每50包束成捆,每10捆裝一箱,運送則由「挑夫」挑到竹山轉運或批發。

隨著製筷機事業的成功而來的巨利,並拿到日本審核通過的十年專利權,成為臺灣第一位竹材機械發明人,張和順開始了他一生最大的事業——富源株式會社。當時的富源共有十二位地方仕紳一同經營,自1935-1939年成立的竹製工廠就有95家,主要內銷島內以及外銷日本、朝鮮、東北等地,其年產銷量七千五百萬支,金額高達七萬二千元。這時候的竹山鎮,堆滿了從竹山砍伐來的竹材,人來人往,工廠林立,各家工廠所生產的竹筷都被千里迢迢銷往各國,使整個竹山鎮日益繁榮。

自動製筷機於1932年誕生後,這種大量製造的產業型態就成了竹山人的謀生方式,也成了建構在加工基礎上的高度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竹 山 鎮 的 竹 器 與 竹 藝 的 歷 史

清治時期(1683-1895)

始於原住民的竹器工藝

在現今的考古文物中,石器、陶器、玉器及鐵器是出土最多的器物,之所以沒有出現竹器,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古代的原住民是不懂文字的,使用的紀錄方式是自己才懂的符號或者族群圖騰。另外就是竹子屬於草本植物,本身就有著無法保存於土壤之中,可以自然分解的生態特質,因此要是埋藏於土,就是回歸大地,難以留存。

直到四百年前的荷治時期,來到台灣傳教的荷蘭人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後,文字在台灣島嶼已是處處可見。在顏水龍出版的《民俗台灣》一書裡,其〈工房圖譜〉介紹了大量來自中國閩南地區的人來到台灣,一邊開墾一邊製作竹器的過程。因此,台灣原住民也已經與現在我們稱之為閩南人、客家人開始了竹器技術上的往來與記載。

始於台灣原住民的竹器工藝,是以竹編為主、竹管為輔。竹編是最基本的生活器物,他們依照竹材的特性剖成粗細兩種,粗編使用硬度大的竹材編成竹簍、竹籃等,細編則是彈性大的竹材製成小型竹器,並以編法區別族群,像是高山族的方格編法、太魯閣族有斜紋編法、鄒族則是透孔的六角編法。

竹管則是依照現有的竹子形狀,製作成竹杯、竹筒、竹弓、竹劍等。而與原住民不同的是,漢人製作的竹器多是竹管家具,包括了竹桌、竹椅、竹床、竹櫃等,佐以不同色漆的飾樣。然而,不管是原住民還是漢人,兩方製作竹器的共同點,都是非貿易之用,竹器的使用對象只限於自己人,當時貿易器具最多的是鐵器。

竹器成為一種產業,是在清朝末年,台南、嘉義、鹿港等地開始了「產業街名」之後。所謂的產業街名,也就是主要生產的商品作為街道的名稱。台南的竹仔街就是一條提供生產與販售的竹器街。不過,當時竹器的技術和人力是特別有限的,而且買賣的需求品項多是農、漁之用,因此都是販售給島上的人,還不足以滿足外銷條件。

日治時期(1895-1945)

外銷的條件 — 從竹粗器到竹細工

直到日治時期,那是竹器變得精緻又細膩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台灣豐富的竹材,加上已然成長的竹藝技術,以及最重要的不斷發展的竹製品外銷,奠定了流傳後世的台灣竹藝文化。

台灣總督府自1895年6月進入台灣,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間,在台灣著手進行了兩大方向,一個是日治初期「竹器的內銷」,另一個則是日治後期「竹藝的外銷」。對於台灣竹產業來說,前者改變了台灣全島的生產與銷售的普及化,後者,則讓竹器在台灣打下了精緻藝術的基礎。

雖然日治初期的竹器開始外銷日本。不過,最早的台灣竹器以自給自足為主,不但沿襲舊法,看重的是日常的實用而非精緻,因此被視之為次等之物,屬於「竹粗器」,意思是粗糙造型的竹器。竹粗器不管是產品技術或品質控管,都與外銷條件有落差。日本為了發展竹業的經濟產值,決定改善台灣竹器的產銷模式。

首先,日本將台灣土地劃分成「竹子生產地」與「加工交易地」,根據對台灣竹林地的土地調查數據,將盛產桂竹的南投竹山、長枝竹的台南關廟、孟宗竹的嘉義作為主要產地,透過水運及陸運輸送各地,在竹商取得竹材後,分給許多的竹製品加工者,最後交由零售商進行內銷。我們可以在《臺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中,一窺其貿易數據的紀錄。

此時,陷入竹材豐富卻無法開展竹器工業的日本也開始了竹器改良工廠,所謂的工廠其實就是家庭代工,以戶為統計,每戶約1-2位製造者,此時的竹器工業還是最初期的階段,生產規模小,每戶約1-2位製造者。

日治後期(1936-1938)

竹細工指導所

隨著竹器生產與銷售的順利成功,提升竹器的品質就成了迫切的課題。這時候的日本,開始以「竹細工」為竹器教學推廣,發展過程有兩個時期:一個是1936-1938年的「竹細工指導所」,另一個則是1938-1945年的「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

1936年在日本劃分的行政區域中,屬台中州的竹山郡管轄竹山、鹿谷二庄。竹細工指導所也因此成立在今日的竹山鎮與鹿谷鄉,又稱「竹山庄竹細工指導所」與「鹿谷庄竹細工指導所」。

一開始,以二名日本講師搭配十名學生為指導,而為了讓竹細工深耕在地,進入指導所的,都是地方小學與公家機關的相關人士,以確保能夠培養地方人才,然而,由於學習竹細工的技術是沒有工作上的獎勵的,僅兩年就結束了。

日治後期(1938-1945)

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

後來,在日本政府聯合竹山郡農業組合聯合會,再由竹山、鹿谷兩庄整合其資源人力,申請補助經費一萬三千元,讓其買下竹山公學校的舊校舍之後,同年成立了「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以竹山第一所竹藝教育訓練學校來增建竹材設備、教室、炊事房、餐廳等等,在學員上也改變了之前的規劃,不但提供住宿、供膳,每月還有七元補助,更給予當時的高等科的學業證明的特權,讓許多竹山人產生學習之意願,可說在此時期,竹器的轉變已經開始發酵了。這也是為什麼傳習所可以經營長達8年的原因。

到了傳習所的時期,以招收國民小學畢業生為主,學習三年,相當於現在的國中。後來,進入第四屆到第七屆,由於人數與經費的不足,改成二年制,一直到第八屆只舉辦了一年就不再上課。在教學制度上,分成基礎學科與竹編技術,一年級主要紮穩材料處理的基本功,如剖竹、劈竹,二、三年級陸續由日本老師池田信一教授細蔑編織、土居國太郎先生教授亂編法、伊藤先生則是各式編織法為實作訓練,以及加入二神、官田先生教授竹製傢俱,人數相當穩定,一班幾乎都有20-30人。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以「竹細工」為主軸的竹製產品,正是「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將竹器由粗糙轉變精緻的工藝化的開始,有別於現在的台南關廟以農業器具為主的竹粗器。也是如此,竹山鎮培養出許多竹細工的代表人物,包含黃塗山做教育傳承、吳聖宗研發竹藝產品、黃如窗開設竹器工廠等,奠定了台灣竹器的豐富知識與精緻程度。

根據1910年台灣總督府的紀錄,當時的台灣竹器工廠共有製造戶近2000家,製造者共約3000人。自1912年以來,竹產值從三十萬,直到1942年成長率達十四倍。而這一點,是在日治時期前沒有發生過的全國普及化。而這樣的竹器工業形式一直持續到戰後。

戰後時期(1945-

竹器的全島流行

二戰後,由於戰火的摧殘,台灣稻米的生產數量只有64萬噸,相比日治時期的140萬噸不及一半,加上國共內戰使人口大量移入,因此深陷糧荒問題的台灣開始進行土地改革政策,包含保障佃農條例的三七五減租、扶植小農的公地放領、平均分配農田的耕者有其田等。

在恢復農作產業的前提下,耕種所需的農竹器也因此流行全島。而竹山所發展的竹材加工產業,因為受到各國經濟重整的需求,開始以客廳即工廠的型態積極生產竹器,其中又以竹笠、畚箕、炭籠、插箕站穩內銷地位,使台灣在1950年代初期,農業就恢復到了戰前的水準,大約都提高了一倍的產量。

1950-1960

因竹器流行而進入機械化的世界

進入1950與1960年代,隨著國際市場對竹製品需求的日益擴增,當時的台灣也積極推動竹器貿易,主要的外銷對象為日本、韓國與美國。於是在1954年,成立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正式開啟竹藝技術的傳承時代,從教育傳承、機器研發、產品開發、設計與品質要求的重點培訓。再加上1956年之後,竹製品外銷歐美、日本的需求大增,當時有許多來自美國的設計師、顧問及營銷專家都聚集在台灣,為輔導台灣的手工業及竹工人才。

隨著這股風潮,自1957年到1960年,台灣設立了關廟竹細工訓練班、鹿港竹工藝訓練所、布袋手工藝訓練所,竹材加工人才也因此高達兩萬人。不過也因為台灣經濟起飛,以低廉價格、機器大量生產的塑膠和其他化工原料的家庭器皿興起,因此手工竹器受到打擊,於是政府成立了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前身為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其目的是將生產從純手工轉機械化,但當時的竹工機器多是國外購入的昂貴價格,因此除了外銷主力產品,大部分的竹器仍為手工製作,整個竹山鎮只有一家機械廠-協興鐵工廠。

竹工機器為什麼不自行設計呢?這個問題就回到了竹材本身的特性。竹材與木材相比是加工製造上最為困難的,不管是中空的型態,或是堅硬的竹皮,都必須考慮其非勻稱形狀的材質特性,也正因為竹材特殊的型態受到很大的限制,使技術、人力等成本上的提升變得相對困難。

1970-1980

竹山鎮的黃金時代

直到1970年代,在人才以及外銷陸續穩定之後,四面八方的人紛紛都來台灣投資設廠以及技術轉移,面對竹器貿易的經濟成長,讓政府改變了政策,利用機械化來提高產量與降低成本。當時不但輔導設立各項竹材加工廠,並讓許多竹材加工的人才增長與學習,更給予竹工機器開發上的資金與技術問題。自此,可說是竹工機械研發的開創期,至今常見的有:剖篾機、圓鋸機、烤彎機、撞竹機、磨砂機、抽條機、定型機、織蓆機、高壓膠合機、烘乾機、修尖機…等等。

而由於盛產竹材的地理優勢,使竹山鎮急速成為一個竹材加工生產的大鎮,最高紀錄的竹材及竹製產品的出口數量為93,641,659公斤,奠定了它在竹製市場上的地位,1979年,竹製產品的銷售額更是高達1,690,3910元台幣,包含長短竹筷、各類竹夾、竹劍、竹茶具(茶盤、茶匙、茶夾、竹茶葉館等)、竹籤、竹棒針、竹串、竹花器、竹簾、竹製便當盒、竹花架、竹勺、竹燈籠、竹蓆、竹傢俱、竹天花板、竹地板、等等。

根據統計,1960年到1970年之間,臺灣的竹製品從外銷美國、泰國、香港、西德、加拿大、新加坡、琉球等七大國家,逐漸遍及世界六大洲近90個國家及地區。外銷金額則從四千七百二十四萬元增加至一億七千六百三十三萬元,包含竹材、竹器輸出、竹筍及筍乾的收入均成長四倍以上。

當時在整個竹山鎮的人口產業中,就有約三分之二的人依賴竹材維生,大大小小的竹製品商店就有高達1,552家,而有關竹材加工及竹器製造等公司行號佔了262家之多,那可是竹山鎮竹林業的黃金時代。

1990-至今

竹山竹藝之鄉

1987年,竹製品的外銷數量高達3327萬元的巔峰,約佔總計外銷金額的20%。不過,隨著台灣工資的上漲,也讓勞力取向的竹業熱潮消退。再加上中國大陸、東南亞廉價勞工的增加,以及像是塑膠製品、不鏽鋼等替代材質的興起,因此竹材加工廠紛紛外移設廠,利用廉價勞工與其材料,最後再回銷台灣,造成了台灣竹產業的衰退與消失。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近代的1990年,隨著工業材料對環境的破壞,大家才開始將目光回到竹材,並開始了對地方產業工藝的重視。

從前,在台灣各地都會種植竹材,但現在有種植竹材的地方則只剩下台北、苗栗、南投、嘉義、台南和高雄了。然而,在這些地方中,只有南投縣竹山鎮在台灣被稱為「竹藝之鄉」。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竹山鎮的自然地理特徵、二與竹機械化的歷史與研發有關、三就和奠定竹山鎮竹林業的黃金時代相關了。

⚠ 以上圖片、插畫、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