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竹 縣 市 ── 當地工藝:蓪草紙、噴砂玻璃、掐絲螺鈿 新竹縣位於臺灣西北部,人口約60,0000人。這是一個蘊藏傳統工藝的小鎮。有著台灣第一個以生物學命名的原生種植物,原產地五峰鄉種滿豐富的蓪草樹。可以加工製作的產業包括:「蓪草紙」蓪草花和蓪草畫,以及坐擁玻璃的主要原料”矽砂”,利用當地矽砂結合噴砂技法,生產外銷出口的「噴砂玻璃」。新竹縣還是一個多元創作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一邊欣賞金屬工藝,一邊感受與金屬結合的「掐絲螺鈿」。(點擊以下圖片,可見製造過程) 關 於 新 竹 縣 掐 絲 螺 鈿 製作與特色 螺鈿可分為「厚螺鈿」與「薄螺鈿」,厚螺鈿是在木器上刻出凹槽,讓貝殼厚片鑲嵌入內;薄螺鈿省略了刻槽步驟,是在漆器上黏貼貝殼薄紙當成裝飾。新竹縣以厚螺鈿結合掐絲技法聞名,出生於新竹的張氏兄弟-張茂森與張茂欽,他們自1960年進入木傢俱工廠學習木雕,師承香港師傅的螺鈿鑲嵌工藝,歷經30年,之後在1995年接觸以金屬銅線掐出各種紋飾的景泰藍,一種螺鈿結合掐絲的靈感一湧而上,因此開始了在新竹的掐絲螺鈿的創新技法。張氏兄弟的作法是融合了傳統螺鈿與現代銅線,使用金線掐出螺鈿的圖案輪廓,焊在胎體後,才是進入鑲嵌螺片的步驟。用這種掐絲線條製成的螺鈿在觸摸時會有隨著線條感受圖形輪廓的觸感,並且作品的立體效果能夠更加顯眼,它會比傳統螺鈿更細膩、更有光澤。 新 竹 螺 鈿 的 歷 史 明末清初 出現 廣植漆樹衍生的螺鈿工藝 在明末清初的台灣,就出現了傳統建築與匾額裝飾螺鈿的文物,它們隨著移民者流入台灣。當時製作螺鈿的人還沒出現,把螺鈿鑲嵌在漆器上的漆樹也還沒有。台灣製作螺鈿要一直到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傳入漆器工藝,再由台灣總督直產局的山下新二引進越南的安南漆樹,於1921年開始廣植於台中、苗栗之後,無論是在製作漆器或是螺鈿的裝飾上,都得到了驚人的發展。當時由漆樹原產地擴展出不同的教育場所:1928年台中漆藝傳習學校、1941年新竹漆器技術教育訓練以及苗栗漆器製造所,同時出現螺鈿工藝。 1895- 日治時期 進入薄螺鈿的世界 我們知道台灣的螺鈿工藝屬厚螺鈿,但是其實當時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人並沒有製作厚螺鈿,而是專注於出口日本的薄螺鈿。 所謂的「薄螺鈿」,可以說是日本代表,特點有三:薄如紙張的螺片、塗上漆料的漆胎、黏貼的裝飾方法,不同於鑲嵌為主的厚螺鈿。由於日本有自己的漆工藝,主要使用蛋殼、金銀箔、錫片為裝飾,後來源自中國的厚螺鈿傳入日本後,日本開始追求帶有光澤的螺貝裝飾。而日本在統治台灣的期間也是在台灣教育薄螺鈿,一直到戰後為止。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台灣出現一種由日本人山中公所發明的工藝作品,稱之為「蓬萊塗漆器」,也就是薄螺鈿漆器。蓬萊,指的就是葡萄牙時期代表台灣的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其特色有二:一是圖案設計必須是台灣限定的地方風景、原住民的生活場景,二是裝飾技法,必須使用貝殼,再以黏貼為裝飾,才能叫做「蓬萊塗漆器」。 1950- 美援時期 與厚螺鈿的開始 厚螺鈿的開端,則是在日本戰敗、韓戰爆發,從美軍顧問團新竹分部的美國人首先愛上台灣的原木傢俱後,台灣人就已經開始製作與當時他們稱之為「美國箱仔」的螺鈿工藝。美國箱仔即是樟木箱,自然是以樟木為料所製作的木箱。最初稱之為「女兒箱」,原因是女兒結婚要出嫁時,一起陪嫁過去的箱子,因此稱為女兒箱。而選用樟木是因為防蛀功能佳,樟木的香氣還能久聞不膩,不易產生裂紋,堅硬的木料適合雕刻。這種樟木箱會漆上漆料,鎖為銅製,把手是以金屬包腳為主,它的外型要比一般箱子多了淺雕的裝飾,中後期開始鑲嵌石材,以及螺鈿裝飾。美國箱仔的最初的製造工廠,是源自新竹一家名「耀泰」的木工廠,原本耀泰只是生產品質優良的樟木傢俱,直到其負責人吳東坡,敏銳地發現駐台美軍幾乎都會購買具有東方韻味,富有雕飾和鑲嵌技法的木傢俱款式,於是開設「耀泰藝術雕刻木器廠」,開發了台灣第一款以「螺鈿工藝結合木製傢俱」的樟木箱。當時的吳東坡以原產自新竹縣竹東鎮的樟木材料製作胎體,接著高薪娉請從中國輾轉香港來台的木雕師傅,打造出浮雕形式的傳統山水圖案的木傢俱,成功打開外銷市場。然而,真正讓樟木箱躍上國際舞台的,正是鑲嵌厚螺鈿為主要特色。 1960- 經濟起飛 螺鈿的第二盛況 樟木箱的成功有兩個原因,一是木箱品質扎實優良;二是因為鑲嵌貝殼造就華麗高貴的視覺效果,新竹當地盛產樟木,當地的螺鈿工藝精緻又難得一見,因此經由美國人的口耳相傳下,造成了樟木箱的聲名鵲起。樟木箱的出現,促使日本看見台灣精緻的螺鈿木器,在當時日本幣值不斷上升下,日本提出了木製傢俱免關稅的優惠政策。而日本免關稅的方案,對於台灣家具業而言,無疑是個賺錢的機會。 從新竹開始擴展全台的的木工廠逐一研發螺鈿結合木製傢俱的產品,目標是研發更讓美國人、日本人喜愛的款式,直到1790年代,由於中美斷交和美軍撤離台灣,螺鈿木器也就隨之消聲匿跡。那些具有木雕和螺鈿技法的師傅,開始製作符合日本人喜愛的「平貝」,也就是非浮雕形式的螺鈿,才正式打開螺鈿傢俱業的第二盛況。 1980- 黃金時代 分工製作的一體二面 198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的黃金時代,內需市場的活躍,以及鑲嵌螺鈿的明代傢俱的收藏,大大展現了台灣木傢俱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出現許多輝煌作品及螺鈿師傅的時代,為台灣本地及日本、韓國製作許多不同種類、各種鑲嵌貝殼圖案的螺鈿木傢俱,但是,也因為需要大規模地且快速銷售,原本一件螺鈿木器是由一位師傅從頭到尾製作完整,轉變成分工形式,使其成為螺鈿工藝流失人才與技術的一大原因。 1990- 外銷至內銷 始於外移的萎縮 1990年發生了台灣螺鈿傢俱被日本商場退貨的事件後,與1970年品質精緻的螺鈿木器相比,台灣在國際市場失去了競爭力。這主要是因為勞力與土地成本上升,使其加工廠外移至低廉的中國、東南亞國家。而螺鈿木器則由於其加工不良而成了參差不齊的低廉產品,台灣螺鈿傢俱也慢慢消失。 2019- 傳統指定 螺鈿的創新可能 2019年,螺鈿被指定為台灣傳統工藝品之一。至今,螺鈿的用途十分廣泛,除了用作木製傢俱,包含用作高級品牌的鈕扣、服飾上的裝飾特色以及藝術品。那些原本製作螺鈿的大批師傅,留下張茂森、張茂欽、陳甫強和陳振芳,發展並各自推廣至今難得的螺鈿鑲嵌工藝。 以上圖片、插畫、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上一 文章 工藝製造|如何製作蓪草紙 下一 文章 工藝製造|如何製作竹篾